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2. 《军人日报》

【答案】《军人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部主办的对开大报,1926年4月1日在广州创刊,宗旨是:“提高军人之政治观念,使军队真正成为拥护人民利益之军队”,“提倡军民合作”,“促进国民革命”。它大量报道国民革命军各军的活动,反映军人的生活和要求,又向军人介绍全国下农运动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勾结活动,还刊载了关于苏联的消息。同年8月,在湖南衡阳改组为北伐军总政治部主办的《革命军日报》,先后在长沙、南昌、武汉出版,郭沫若、潘汉年、杨贤江继任主编。

3.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4. 《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5. 二级传播理论

【答案】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20世纪40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一一意见领袖一一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社会学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把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 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 级”的,其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以来,两级传播假说便发展成“N 级传播”假说。

6. 《清议报》

【答案】《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集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7. 胡政之

【答案】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8. 《光明口报》

【答案】《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4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年1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

9. 《湘报》

【答案】《湘报》是湖南第‘份日报,也是维新派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刊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的创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犊、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年10月15日《湘报》被查禁,共出177期。

10.国际新闻社

【答案】国际新闻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采取合作社形式,在武汉成立。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并对外发稿,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等。11月,迁至桂林并设总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1939年,香港原有的国际新闻社并入,改为分社。同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国新社”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稿件以通讯为主,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影响很大。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和重庆两社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关闭,香港分社活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继续发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通政司

【答案】通政司的全称为通政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臣民章奏。只有为数不多的在京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题本直接交司礼监文书房会极门收本处呈递,其他章奏都由通政司递进。由于数量太多,皇帝不能一一亲阅,所以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采用通政司在公厅拆封,书写副本,选择一部分上奏的办法。

12.“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CPayWalls ,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 )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 和单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1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 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