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70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宣传是怎样制造个人崇拜舆论的? 新闻界的“夺权”意味着什么?

【答案】“文化大革命”初期新闻媒体在鼓动“造反”的同时,着力“大树特树”领袖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舆论:

(1)报纸的各个版面、广播电视的每档节目,都有领袖语录。林彪的“高举”、“天才”等言论,在新闻媒体上不断重复出现。

(2)报纸、杂志上的黑体字引文越来越多,连林彪的话也用黑体字排印,甚至还上了报眼。

(3)8月至11月间,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外地师生,人数达1100多万。每次接见,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报纸大标题套红报道,声势巨大。

(4)“文化大革命”成为新闻宣传的唯一中心,经济、文教、科技等各方面报道都与“造反”挂钩,在国际报道中也用上了领袖语录。许多专刊、专栏、专题节目被取消。

新闻界“夺权”的后果:

新闻界夺权始于人民日报社,它意味着,在这场来势迅猛的政治风暴中,新闻媒介被用作推波助澜的工具,“文化大革命”宣传成了唯一的中心,新闻机构内部混乱,形式主义文风盛行,大话、空话、套话俯拾皆是,新闻界因此将遭受沉重的劫难。

2. 评述建国初期新闻界学苏联的工作经验。

【答案】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1)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积极意义①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石出。

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2)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消极影响

①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a. 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b. 每天一篇社论; c. 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d. 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②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a.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b. 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3. 试析近代外报的社会功能。

【答案】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报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英文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整个19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基本上是由外国人垄断的。西方人早期在华的办报活动,对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社会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

(1)外报推动中国报业向近现代化发展

外报打破了政治上的言禁。外报带来了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理念、内容、形式,到后来还带来了经营管理和运作理念,如言论自由、公正、客观等现代办报理念和操作经验,为中国报业的近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报人。外报中的中文商业性报纸多由中国人主持,从宗旨到表现形式都很注意本土化,培养了近代第一批中国的报人,如梁发、黄胜、王韬、钱听伯等,他们中有些后来在国人自办报纸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外报的缭望功能一一让中国人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和改造中国

传媒就像“社会雷达”,能让人、社会机构、国家知悉自己在大环境里的位置和面临的问题、危机,寻求处理的力法,这就是传媒的守望功能。任何社会为了生存都必须及时了解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以便迅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众传播系统,使中国具备了近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同时也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

早期一些报刊的创办者、主编、主笔,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担负军方职务或担任外事活动官员,对中国的政治有过直接的影响。如裨治文曾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的译员和美国使团的重要成员,参与签订《望厦条约》活动。另外,传教士通过制造舆论和提供情报,影响宗主国的对华决策。

(4)文化交流的功能一一介绍西方文化

西方的哲学、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知识,最早主要是通过外人报刊介绍进来的,给中国封建社会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中国的逐步演变,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 简述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答案】(1)“戒严”时期的报刊业

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自1950年1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并从1951年6月10日起,实施“报禁”,对新闻事业进行严格控制和限禁。

②台湾新闻界所称的“一报三禁”是指“限证”、“限张”、“限印”。在长达30多年的“报禁”期间,台湾报纸发展充满艰辛。“报禁”期间,规模较大的报纸基本由国民党党营的《中央日报》系统以及由王锡吾经营的《联合报》集团、余纪忠经营的《中国时报》集团三大报纸系统出版。

④台湾“报禁”主要是“禁报”,所以杂志可以大量出版。杂志的品种也很多,其中财经工商类种数最多。实行“报禁”期间,台湾新闻通讯社有一定的发展。

(2)“戒严”时期的广播电视业

①“戒严”期间,国民党当局对广播事业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电视事业实行旨在统制的广播电视法规,日益强化台湾广播电视事业的垄断地位与性质。

②台湾的无线电视台始筹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开业于60年代。1951年“行政院”决定

电视事业由当局“倡导推动”,并“采取企业化经营的制度”。1962年至1971年,和日本合资创办的“台湾电视台”、由国民党创办的“中国电视公司”、由“国防部”创办的“中华电视台”相继成立,长期以来,这三家电视台基本垄断台湾的电视业。

5. 简述尼尔. 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又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答案】1968年,尼尔·波斯曼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ecologyisthestudyofmediaasenvironments )。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人通过使用媒介,逐渐被媒介影响,某些与媒介相一致的感觉器官得到扩展,从而造成文化偏向于某种感觉而忽略其他感觉。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1)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就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框架。因此,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人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2)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也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问题。

(3)媒介生态学,弱化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决定论色彩,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媒介格式对符号编码、解码的影响。媒介环境就像墨镜,它并不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但是会影响人们看到的世界的色调。和麦克卢汉不同,波斯曼在对媒介影响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和道德评价,他更关注媒介技术是否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民主,他对电子媒介的评价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中有梭罗追求自然、恢复传统生活的乡愁,也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当然,媒介可能是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6. 简述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闻属性的大讨论。

【答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遗留给中国新闻界的是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和一些不科学的观点。长期以来,新闻学的绝大部分概念、范畴、原理既没有明确和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又缺乏必要的严密的科学论证,这导致不少人怀疑新闻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对新闻的几个重要属性进行了大讨论,主要表现在:(1)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最初起于《人民日报》对“两个凡是”的抵制。《人民日报》的批评者将党性同人民性对立起来,认为《人民日报》没有党性。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吸引了全国新闻界的广泛注意和热烈争论,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批评了“党性来自人民性”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私利。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同坚持新闻工作的人民性,不仅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统一的。用党性代替人民性,或者用人民性代替党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