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弹性理论

【答案】弹性理论是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在时间、空间乃至上层建筑层面上的弹性变化。弹性理论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面对规划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非理性行为,这种动态思想使规划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规划的弹性强调规划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包括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技术方法等。

2. 德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德国规划体系的特点是“强大的法律规范加上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中央级只有普遍通用的立法指导原则,立法规范包括联邦地区规划法典和联邦建筑法典。德国相关规划法律条款规定:低层次规划必须服从高层次规划、下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同级和同层次的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所有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这些规范规定了州级区域规划工作和地方级城市规划等的立法原则。

3. 可持续利用理论

【答案】可持续利用理论就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4. 土地开发

【答案】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开发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5. 土地利用需求量

【答案】土地利用需求量是指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而得出的规划期间各业用地的需求量和用地规模。土地利用需求量可分为农业土地需求量和建设用地需求量两大部分。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发展规划及人口发展规模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期内各业用地的需求量进行测算,弄清各业发展所需的用地数量以及各业用地之间的发展状况,为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以及编制土地资

源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6. 地域分区

【答案】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地域分区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仅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以及保护与改造的途径。

二、简答题

7.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答案】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图法

叠图法是指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图件叠加,基本一致

的图斑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土地用途的图斑,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有关部门已有的图件资料,在对各种图件整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它们依次叠加在一起,对原有的各种分区界线的套合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全部重叠或基本重叠的界线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要分析这些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种用途与周围哪个区的土地用途一样或更相近,就划归到哪个区。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指在对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资料和规划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状况及土地利用条件,将土地性能相对一致、土地利用状况相近的图斑组合到一起,划分出多个分区单元,或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分区单元。然后,组织土地、城建、交通、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煤炭、电力、化工等部门的专家对备个单元的土地及环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的要求,结合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专家凭借对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积累的经验,对每个单元的用途提出自己的意见,技术人员汇总各个专家的建议,得出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地用途。

(3)指标法

本方法的具体过程为:第一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利用现有资料,划分分区单兀。第二步,选取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分区参数。指标的选择分两类,一类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 另一类为土地评价的质量指标。选择指标的基本原则是:指标要有代表性,能较好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特点; 要有稳定性,能反映土地的固有性能。权重指某一指标在与各个指标相比较后所占有的权利,权利越大,所占的权重一也越大。权重分别确定后,把上述两类指标参数按其权重对应相加,即计算出某一土地单元的参数。第三步,对计算的分类参数进行归类,划区,形成用途区。照此计算方法,可以进行多指标类推。参与的指标越多,计算就越复杂,分区的结果准确性就越高。

(4)聚类分析法

,即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这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物以类聚”

集合为一类。由于影响土地用途差异的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因素在空间上都是渐变的,用任一所谓的“主导”因素都难以测划系统内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一些多宜性土地难以确定分区界线,常有一定的随意性。将聚类分析法用于土地用途分区,把众多的指标糯合在一起,还可以将主导因素给较大的权重,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提高了分区的科学性。

8.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内容。

【答案】(1)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发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问上和时问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2)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①确立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目标是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土地利用状态。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本身就是土地利用目标。一个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土地利用方向清晰。

②确定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指各种功能用地所要求达到的数量及质量要求,既可以是相对指标,也可以是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一般以用地结构表示。绝对指标以用地规模或质量程度表示。

③土地利用分区与用地配置。土地利用分区是指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土地基本用途的功能、对策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单元。处于同一区域的土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的用途、功能对策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

④工程布局与用地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部门规划中所确定的工程项目要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中。各种工程规划要统一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相互协调。将各种工程布局,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电力通讯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生态防护工程等,落实在同一张土地利用规划图上。

⑤制定土地利用规则。土地利用规则是指按土地利用分区,依据法律、法规和规范对各类土地用途区的土地利用活动实行的限制,表现为对各类土地用途区中的允许、限制和禁止用途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规则一般是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拟定的。

⑥拟定规划实施措施。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还应对规划的实施提出具体措施,以保障规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具体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四个方一面的措施。

9. 简述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

①按行政隶属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其中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 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其深度而言应属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