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15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29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45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60

一、问答题

1. 简述《解放日报》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答案】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原则,并依照这些原则检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拉开了整风改革的序幕。

《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版面安排上。改版前,《解放日报》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实际,脱离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党八股的一种表现。改版后该报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在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在整风宣传方面。《解放日报》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同时还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3)在社论写作上。《解放日报》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4)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在解放区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全党办报的思想、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唯物主义新闻观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的区别、以及文风等基本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2.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答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发动的三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每场批判中《人民日报》都是始作俑者,造成了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严重失误。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是描述清末历史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一部传记故事片,1951年上映后广受报刊好评。对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人民日报》转而批判该电影,一连7天在显著位置报道上海等地文化界开展批判活动的

动态新闻。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批基本上是赞成批判的“读者来信”。7月下旬,《人民日报》在第3版连续6天刊载了署名“武训历史调查团”的长达45万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这个调查团在化名李进的江青操纵指挥下,按照主观意图寻找材料,最后得出“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的调查结论。这篇调查记发表后,关于((武训传》的讨论结束。

这场批判完全从主观意图出发,新闻界在报道中丧失冷静思考的立场,“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逐渐占据上风,左右了正常的文艺讨论。名曰学术讨论,实为政治批判,是根据中央个别领导人的意见自上而下发动,并辅以指令性的行政手段,以新闻媒体为主要阵地,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次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因而这一批判是非常片面和极端粗暴的。

(2)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研究是文学领域的一项专门学问,五四运动后,胡适创立“新红学派”,反对“旧红学派”的脱离作品实际、认为《红楼梦》是“影射人事”的索隐方法,但遭到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的批评。1954年由于毛泽东的支持,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研究观点被主观放大为反对古典文学领域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10月自《人民日报》始,掀起了又一次自卜而下的、以新闻工具为主要阵地的学术思想批判运动,进而扩展到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

这场批判把政治与学术思想完全等同起来,不恰当地一概抹杀胡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我国资产阶级著名学者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使批判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爱国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著作,上纲到“走什么样的路”,指为“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代表,不利于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胡风是长期在国统区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但是他在文艺理论上一贯片面宣传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忽视作家深入工农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实际。1953年初,《文艺报》发表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予以转载,胡风应对批评撰写“三十万言书”,却引起了更强烈的批判。《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批判文章二十余篇,断章取义,无限夸大,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揭露与批判“胡风反党集团”。

这场批判运动,党中央机关报首先发难,各地报纸、电台、通讯社继起响应,大张旗鼓地进行声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报纸上的点名批判,严重伤害了一批同志,扩散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的“左”的观点,阻碍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正常开展。

3. 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答案】19世纪6070年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很快富强起来,我国许多留日学生在日本接触到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后,在日本也创办了一些倾向革命的报刊。他们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下:

(1)《开智录》

1900年在横滨出版,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栗创办,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性的刊物。

(2)《译书汇编》

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是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主张推翻清廷进行革命,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3)《国民报》1902年由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创办,其革命倾向较为明显。他们以这份杂志为武器,揭露康梁,鼓吹革命,猛烈抨击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并提出暴力推翻清王朝的主张。

(4)《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以“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大力报道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反帝爱国热情。

(5)《浙江潮》1903年2月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浙江潮》注重揭露清王朝的腐败和列强的侵华罪行,明确地提出了革命主张,销量为留日学生刊物之冠。

(6)《江苏》

1903年4月由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该刊宣传陈涉、郑成功、史可法等人的事迹,还发表孙中山的论文《支那保全分割和论》,积极鼓吹革命和民主共和。

(7)除了报刊之外,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4. 简述严复的近代报刊活动。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经留学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历时20年。他的报刊活动可以以1895年康有为“公车上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

甲午海战失败后,作为中国海军成员的严复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函)), 《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2)“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等人,在天津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在堤骑四出的恐怖环境中大胆地揭露事件真相,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戊六君子”殉难的过程,留下了珍贵史料。之后十年间,严复潜心于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国闻报》的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同时出版的旬刊((国闻汇编》上,严复发表了他翻译的《斯宾塞尔劝学篇》和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