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0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报学史》
【答案】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他的《中国报学史》影响非常深远。《中国报学史》全书共6章,其基本内容如下:①第1章绪论,阐述报学史的定名、报纸的定义以及本书编辑方法。他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②第2至6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中国报学史》的学术价值:①本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②明确认定报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③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2.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3.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
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4. 《生活》周刊
【答案】《生活》周刊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创刊之初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1926年,邹韬奋接任主编,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刊以力求政治清明与事业振兴为目标;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转而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此外该刊还发表文章系统介绍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刊十分重视读者意见,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征求读者意见,积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 该刊的“小言论”专栏也很受读者欢迎。在新闻业务上,《生活》重视选材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主张文风要明显畅快,深得读者好评。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5. 《每日译报》
【答案】《每日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抗日报纸,1938年1月21日创刊,其前身是《译报》。该报聘请英国商人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梅益等人。《每日译报》初为吐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后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5月18日,上海租界当局以《每日译报》所刊文字与维持租界安定有所抵触为借口,迫令其停刊两周。与此同时,日伪组织收买了该报发行人,致使《每日译报》在停刊期满后无法复刊。
6. “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CPayWalls ,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 )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 和单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1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 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7. 《时务报》
【答案】《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仟总理,梁启超仟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1.7万份。
8. 《中国学生导报》
【答案】《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中国学生导报》从创刊起就把宣传的根本任务定为将正在兴起的学校民主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使它成为学运的火种与号角。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1947年6月被迫停刊。
9. 中国新闻社
【答案】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10.《知新报》
【答案】《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该报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政变发生到1898年横滨《清议报》创刊之前的三个多月里,《知新报》是国内惟一一家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成为同封建顽固派做斗争的惟一报刊。1901年1月20日《知新报》自动停刊,总共出了133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