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答案】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之于他撰写的专著《盛世危言》中的《日报》等有关文章里。其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郑观应认为,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郑观应对当时清政府只准外人而不准国人办报的愚蠢政策表示强烈的不满。
(3)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订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 简述香港在回归之前、回归过渡期以及回归后的新闻政策。
【答案】香港并没有明文的新闻法,其新闻政策由政务司负责制定,政府通过新闻处向媒介发布消息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引导舆论,使政府与传媒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
(1)回归前,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对传媒业进行总量控制。除香港电台以外,香港的新闻传媒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电台和电视台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早在1987年9月,香港就成立了广播事务管理局,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电视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广播事务管理局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台的投诉,管理局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另外,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2)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时期,港英政府修订了《刊物管理综合条例》,撤销了对印刷媒体、采访、报道的各种限制。
(3)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鉴于公众对监管色情刊物的呼吁,于2000年4月,发表了《淫裹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咨询文件。提出多项管制色情物品的新建议。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了《广播条例草案》,重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法规管理模式,将电视机构重新分类,并从技术中立的原则出发,将“发送”和“节目”两者分开管理,并对是否收费及服务区域作出界定。另外,据香港记者协会发表2007年言论自由年报,指出回归以来,香港基本上仍然享有言论自由,该会的调查显示,45.6%的市民认为现在的政府更开放。
3. 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建国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
【答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发动的三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每场批判中《人民日报》都是始作俑者,造成了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严重失误。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电影《武训传》是描述清末历史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一部传记故事片,1951年上映后广受报刊好评。对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人民日报》转而批判该电影,一连7天在显著位置报道上海等地文化界开展批判活动的动态新闻。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批基本上是赞成批判的“读者来信”。7月下旬,《人民日报》在第3版连续6天刊载了署名“武训历史调查团”的长达45万字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这个调查团在化名李进的江青操纵指挥下,按照主观意图寻找材料,最后得出“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的调查结论。这篇调查记发表后,关于((武训传》的讨论结束。
这场批判完全从主观意图出发,新闻界在报道中丧失冷静思考的立场,“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逐渐占据上风,左右了正常的文艺讨论。名曰学术讨论,实为政治批判,是根据中央个别领导人的意见自上而下发动,并辅以指令性的行政手段,以新闻媒体为主要阵地,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次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因而这一批判是非常片面和极端粗暴的。
(2)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研究是文学领域的一项专门学问,五四运动后,胡适创立“新红学派”,反对“旧红学派”的脱离作品实际、认为《红楼梦》是“影射人事”的索隐方法,但遭到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的批评。1954年由于毛泽东的支持,青年学者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研究观点被主观放大为反对古典文学领域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10月自《人民日报》始,掀起了又一次自卜而下的、以新闻工具为主要阵地的学术思想批判运动,进而扩展到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
这场批判把政治与学术思想完全等同起来,不恰当地一概抹杀胡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我国资产阶级著名学者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使批判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爱国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著作,上纲到“走什么样的路”,指为“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代表,不利于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胡风是长期在国统区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但是他在文艺理论上一贯片面宣传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忽视作家深入工农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实际。1953年初,《文艺报》发表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予以转载,胡风应对批评撰写“三十万言书”,却引起了更强烈的批判。《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批判文章二十余篇,断章取义,无限夸大,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升级为揭露与批判“胡风反党集团”。
这场批判运动,党中央机关报首先发难,各地报纸、电台、通讯社继起响应,大张旗鼓地进
行声讨,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报纸上的点名批判,严重伤害了一批同志,扩散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的“左”的观点,阻碍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正常开展。
4. 试论述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及不同网站的特点。
【答案】近年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速,整体形势呈现出生机勃勃、缤彩纷呈的一种景象。综合来讲,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基本格局为:
(1)以日报、杂志等为主的网络报纸。
以计算机联网方式迅速传递信息,使读者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较快,可随时看即时新闻。
(2)以通讯社为主的电子报刊
打破原印刷月刊在信息服务上受到的种种制约,不仅每天有新闻上网,而且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免费电子邮件传送新闻服务。可利用本社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及时、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
(3)以广播、电视为主的网络媒体
可以随时收看或收听节目,打破原来电视、广播节目所不具备的那种选择性与收看、收听时的顺序性,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保存。
(4)传统媒体组建的网络媒体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主流新闻网站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正规化运营,新闻的更新不仅开始定时,而且更新频率明显加快,而且这些主流新闻网站己经普遍开始使用国际通用的网络运行状况的即时统计报道系统,对网站的运行情况进入监测和分析,精确了解受众状况。
5. 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 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答案】新闻业务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报道的加强
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④为了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采访部,《申报》、《新闻报》、《时报》还不惜重金聘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鸳为北京特约通讯员;
⑤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刊载的外电明显增多。
(2)报纸副刊的发展
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
(3)这一时期的著名记者有邵飘萍、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莺等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