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J·哈贝马斯是当今哲学舞台上为世界公认的著名思想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也是后现代社会坚守理性主义阵地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博大精深,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哲学、解释学诸多领域,并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造诣之深可与黑格尔相媲美,是后工业社会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甚丰,尤以鸿著《交往行动理论》闻名。它涉及诸多领域,并使诸多具体理论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作为这融为一体的基本概念是贯穿其中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作为其研究起点的是交往行为问题。并以此建构了他的“批判理论”。所以说,对“交往理论”的研究,是解开他深奥思想的钥匙。 为此,本文偿试以对“交往行为”概念的解析为基础,试图揭示其深奥的“合理性”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克服了哲学解释学只侧重于个体性理解,而忽视了社会性理解这一缺陷;修正了传统理性──逻各斯中心主义对理性的实体化和神化,使理性回到了生活世界,回击了后现代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思潮。 全文共有七部分: 第一部:研究状况简介。对于哈贝马斯思想的研究,由于社会背景、视角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西方学者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是对老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推进;前苏联和我国的一些学者,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则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进一步引向了荒谬。但进人90年代后,则逐渐转向了学术性研究。 第二部分:交往理性问题的提出。主要分析了哈贝马斯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西方传统理性,已演变成了理智主义,并受到了多方面的批判。文中主要介绍了老法兰克福学派及后现代的批判,表明理性已由统一走向了崩溃。但是,风靡一时的后现代本身充满了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倾向,不可能担负起理性的重任。所以,必须建构新的理性──交往理性。 第三部分:交往理论的前提。首先,通过对四种社会行为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互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其次,接着分析了生活世界的含义,生活世界是对一切社会现象进行理解的出发点和基石。 第四部分:理解是交往的目的。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导向的行为,即是以理解为目的行为。为此,首先哈贝马斯对解释学进行了改造,解释学应把“交往”或“交往行为”的意义作为其理解的根本对象,应把作为语言交往行为的日常语言置于解释的中心位置。但是,由于传统或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病态语言,所以,必须把反思引入解释学,消除伪交往产生的根源。其次,认为对一切社会行为的解释都是以达到对它的意义理解为归宿的,而意义的理解则只有在理想的一般假设条件或先验要求的约束下才是可能的。哈贝马斯认为这个条件就是理解的可领会性、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要求,只有遵循这些条件的言语交往活动,才能导向主体间际性或一致性理解。 第五部分:语言是交往的中介。交往离不开语言。因此,首先分析了语言与交往的关系,交往活动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语言的意义又必须通过交往行为来解释和兑现。其次,论述合氏语言理论的特点,把语言与言语作了区分,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言语的基本单位是“话语”;突出了言语行为所起的交往作用;提出“交往性资质”理论,即指以相互理解为指向的言说者把完美构成的句子运用于现实之中,并使二者相吻合的能力。第三,说明了言语普遍有效的基础,只有满足了可领会性、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等有效性要求,才能建立起合理的人际关系。最后,追寻语言的意义,他把意义指出了主体间际,即言语行为的意义。_ 第六部分:合理性是交往的核心。前几部分,从解释学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阐述了“交往理论”,其灵魂是理性,并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合理性”。它主要涉及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如何获得和运用知识,其具体内涵指,首先,合理性仅涉及所描述的各类认识成果的获取和运用;其次,有论据的论断和有效行动是合理性的标志;最后,合理性在人的行动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或论证方式,所有这些方式都体现为一种交往的合理性。 第七部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启示。我们从哈贝马斯对交往理性的阐述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第一,推动了哲学解释学的发展;第二,修正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理解的某些误区;第三,批评了后现代哲学态度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倾向,捍卫了理性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