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能乐
【答案】“能乐”是日本的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是由一种名为“猿乐”的歌舞发展而来的。“能乐”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属于一种歌舞剧,台词、对白较少,而以歌舞为主。“能乐”的文学剧本称为“谣曲”。能乐最著名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和戏剧理论家奠基人是世阿弥,他的名剧是《熊野》和《赖政》。
2.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3.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4. 巴别塔神话
【答案】巴别塔神话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神话。传说人们为了避免洪水灾难的再次发生而修建通往天国的巴别塔。此事触怒了上帝,上帝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的誓言,于是上帝决定通过给每一个人创造不同的语言而将人们分隔开,于是巴别塔被迫中途停工。巴别塔神话在宗教艺术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表明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
5.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6.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7. 《卡拉玛佐夫兄弟》
【答案】《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包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8. 湖畔派
【答案】湖畔派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英国流行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流派。即由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代表诗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了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诌媚英国王室之作。
二、简答题
9. “荒诞派”剧作的特点。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然后迅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强调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宿命沦色彩。“荒诞派”戏剧创作的特点主要有:
(1)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痛苦和反抗的无意义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不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蛾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
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2)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 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3)舞台象征化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4)人物形象支离破碎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总体而言,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程式和手法,而是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它突破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律,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与冲突; 剧中人物形象支离
,以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了严肃的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 舞台象征化,语言混乱好似“梦吃”
题。
10.简述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反讽艺术。
【答案】小说《堂吉诃德》以戏谑的笔调模仿骑士小说,以达到讽刺骑士小说的目的。在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