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二) ... 9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三) . 17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四) . 26 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3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五) . 35

一、论述题

1.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 一W 转变为了W 一G 一W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则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则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

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力一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井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2.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劳动力价值降低与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提高同时存在的原因。

【答案】(1)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小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提高剥削程度,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单个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般不能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使这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单个资本家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而劳动力价值又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变动就会使劳动力价值变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变动。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中,还包含着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类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问的变动。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关,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一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4)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时导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提高的原因。

工资量的变动在名义工资和实际下资的差别上表现最明显。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资本家对工人的要求也会比较高,要对工人进行培训,这种形势会促使在职工人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在职工人流失到其他的部门或行业,资本家就会有很大的损失,招纳新的工人要花费一定的培训费用。所以资本家一般会增加在职工人的工资。这样,个人的名义工资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伴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即生产工人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减少,这样,个人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会减少,也就是说工人的名义工资的购买力会提高,所以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提高了。

(5)所以,伴随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降低和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提高是同时存在的。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上,为什么资本必须积累? 请阐述有哪些因素影响单个资本的积累,为什么?

【答案】(1)资本积累的原因

①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②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③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 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利润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越高,利润量越大,资本积累量也越多。

②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利润率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越多,利润量越大,资本积累量越多。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等,都能提高利润率,增加资本积累量; 而且由于生产要素效率提高,使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内的产品的社会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得以下降,同量的资本积累额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使资本积累的实际效果提高。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二者差额的产生是由于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态的资本需要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但其使用价值是在较长期、多次的生产过程发挥作用,因而其价值也按照使用价值的消耗程度逐次分批转移到产品中; 即生产中所用的是全部资本,而所耗费的只是被转移的那部分价值。

⑤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4.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