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652药学基础综合之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菌株。 【答案】菌株是指带有质粒的菌株。某些Hfr 菌株中的F 质粒通过不正常切离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形成。
2. 完全培养基。
【答案】完全培养基是指凡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3. 螺旋菌。
【答案】螺旋菌是指形状为螺旋状的细菌。
4. rhizoid
【答案】rhizoid 即假根,是根霉属菌等低等真菌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
5. 变量试验。
【答案】变量试验,又称波动试验或彷徨试验,是指1943年S.E.Luria 和M.Delbriick 根据统计学的原理而设计的。该实验说明抗性突变,不是由所抗的环境因素诱导出来的,而是指在它接触到环境前,在某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随机地自发产生的。
6. 富营养化。
【答案】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7. 表位。
【答案】表位是抗原物质上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应答并与其产物特异反应的化学基团,它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 液态镶嵌模型。
【答案】液态镶嵌模型是指Singer 和Nicolson 于1972年提出的关于细胞膜结构的模型。其要点为: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②脂质双分子具有流动性;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故可“溶”于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性内层中;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故可通过静电引力与
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⑤脂质分子或脂质与蛋白质间无共价键结合;⑥脂质双分子层犹如“海洋”,周边蛋白可在其上作“漂浮”运动,而整合蛋白则以“冰山”沉浸在其中作横向移动。
9. 群落。
【答案】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10.剂量-诱变率曲线。
【答案】剂量-诱变率曲线是指以诱变剂的剂量为横坐标,以诱变后获得的突变细胞数为纵坐标而绘制成的曲线。
11.野生型菌株。
【答案】野生型菌株是指变异前的原始菌株。
12.孢子囊。
【答案】孢子囊是在根霉、毛霉等少数真菌中,长在孢子梗顶端的一种囊状构造。形状多样,内产无性的孢囊孢子。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二、简答题
13.某学生利用酪素培养基平板筛选产胞外蛋白酶细菌,在酪素培养基平板上发现有几株菌的菌落周围有蛋白水解圈,是否能仅凭蛋白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大,就断定该菌株产胞外蛋白酶的能力就大,而将其选择为高产蛋白酶的菌种,为什么?
【答案】(1)不能。
(2)这是因为:
①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最适生长温度等生长条件有差别,在同一平板上相同条件下的生长及生理状况不同;
②不同微生物所产蛋白酶的性质(如最适催化反应温度、pH 、对底物酪素的降解能力等)不同;
③该学生所采用的是一种定性及初步定量的方法,应进一步针对获得的几株菌分别进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并在分析这些菌株所产蛋白酶性质的基础上利用摇瓶发酵实验确定蛋白酶高产菌株。
14.简述微生物所具有的DNA 损伤修复系统,并比较不同修复系统的特点。
【答案】微生物所具有的DNA 损伤修复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光复活作用: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所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 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即光裂合酶结合,当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2)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X 射线和Y 射线等)损伤后的DNA 的机制。与光复活作用不同,这种修复作用与光全然无关。在修复过程中,有四种酶参与,即:
①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
的单链缺口;②外切核酸酶从
至
酶以DNA 的另一条互补链为模板,从原有链上暴露的
接,从而完成了修复作用。
(3)重组修复: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二是通过复制后,经染色体交换,是子链上的空隙部位不再面对着嘧啶二聚体,而是面对着正常的单链,在这种情况下,DNA 聚合酶和连接酶便能起作用,把空隙部分进行修复。留在亲链上的二聚体仍然要依靠再一次的切除加以除去,或经细胞分裂而稀释掉。
(4)SOS 修复:是在DNA 分子受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涉及
到一批修复基因
LexA 阻遏蛋白的抑制。LexA 阻遏蛋白与在未受诱导的细胞中这些基因几乎完全受的操纵区相结合,使mRNA 一侧切开一个-0H
和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③DNA 聚合-OH 端起逐个延长,重新合成一段缺失末端与原链的末端相连的DNA 链;④通过连接酶的作用,把新合成的寡核苷酸的和蛋白质的合成保持未受诱导细胞的低水平状态,合成少量的Uw 蛋白,足以对那些自发突变产生的零星损伤进行切除修复。当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产生大量的二聚体,少量的修复酶处理不了这些二聚体,因而复制后留下空隙和单链,这时细胞中,在未受诱导状态下产生的少量RecA 蛋白立即与单链结合,一旦结合就被单链激活其修复活性,被激活的RecA 蛋白切开LexA 阻遏蛋白,从而解脱受抑制的和其他修复基因,对形成的二聚体进行切除修复。
15.简述极端嗜盐古生菌光介导ATP 合成的机制。
【答案】极端嗜盐古生菌细胞内细菌视紫红质的视觉色基,通常以一种全一反式结构存在于细胞内侧,受光激发可转换成顺式状态,转型可使胞内
无光时吸收细胞质中的转移至膜外,随着菌视紫素分子松弛,顺式又转换成稳定的全一反式,经全一反式与顺式的反复循环,造成膜上的梯度差,产生电化势,在ATP 酶的催化下,进行ATP 的合成,为菌体储备能量。
1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案】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部分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17.以IgG 为例,说明该免疫分子如何起源于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阐述IgG 免疫功能的特点。
【答案】IgG 主要由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由中枢器官产生的B 淋巴细胞至外周器官定居,在遇抗原刺激后,就开始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再有浆细胞合成和分泌IgG 抗体。IgG 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Ig ,在血清中含量最高。IgG 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较其它Ig 更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到组织间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