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理论902艺术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陆机《文赋》

【答案】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 以意逆志

【答案】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 神思

【答案】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在刘勰之前,顾恺之、陆机等人都曾经对艺术想象活动有所论述。刘勰吸取了顾恺之、陆机等人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并在《文心雕龙•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时空的想象和活跃的灵感来自作者的秉性才识,虚静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内心状态。

4.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二、简答题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

曹玉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

“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

①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 ②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是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诗赋欲丽”对后世的影响

“诗赋欲丽”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

三、论述题

6. 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答案】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

1, 论孔子文艺思想。

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中,“思”有两种解释:作为语气动词,没有实际意思;作思想内容理解。

“无邪”就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符合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语•阳货》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论文学的内容于形式关系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