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6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9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12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905美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15

一、名词解释

1.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2. 以意逆志

【答案】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 神与物游

【答案】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4.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简答题

5.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乡食,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崎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

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几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峡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迀,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 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钟嵘着熏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

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

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

6.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不生活的时代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谈谈你对此处“文学的自觉”的理解。

【答案】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变化。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的义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人学、玄学、史学并立,这是重要的标志。同时,这一时期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所说的文笔之别已+限于有韵无韵,而是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己接近人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而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且将诗和赋分开,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 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和《文选》则对文体有着十分系统的区分和深入的讨论。

(3)对文学样式、题材、风格等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创新

①确立了五言诗这一主要样式,同时也为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奠立了基础。

②确立了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这三种重要的文学题材,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的兴盛开启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