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理论902艺术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熟参
【答案】熟参是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亦有不能隐者。”“参”谓玄思冥想,明悟道理。原指“参禅”,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文学批评术语“熟参”从佛学中移借过来,强调对作品熟读深思,以领悟其奥妙。
2.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
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4.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
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二、简答题
5. 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三、论述题
6. 《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答案】《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话的意思是:写作的构思,它的想象往往飞向遥远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时,他就会想象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变面部表情时,他的眼睛似乎看见了万里之外的情景;他吟咏文章时,好象听到了珠圆玉润的悦耳声音;眼睛闪动时,就出现了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不是构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构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活动。
(1)引文体现的文学观点
①作家在创作构思过程中其思维复杂而活跃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专论创作构思,对作家的构思活动描写得颇为细致,有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段文字指出作家的构思活动,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自己的精神和万物遨游,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作家
的构思活动不但范围非常广泛,而且由于专心苦思,惨淡经营,因此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深入,沉浸在想像的世界里,和被想像的客观事物紧密地打成一片,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②使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神思》谈到了人们从事创作活动时的三个要素,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外界事物与文辞: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通过构思,把他所认识的外界事物、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辞表现出来。在构思阶段,作者必须把自己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种种外界事物的表象加以加工组织,还要考虑用文辞表现出来。
(2)引文的文论史价值
①肯定想像和联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的作用
创作的构思,是作品将要写作时作者在他头脑中的一个酝酿过程,至于作者能否写出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在此以前的准备条件也就是平素的修养如何。平素的修养好,准备充分,构思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刘勰对这方面问题也很注意,《神思》篇讲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②提出感物说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舰对心物关系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善了前人仅把关注点放在外物对主体的感发触动上这一片面性缺点,不仅阐述了客观物象触发并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使之进入构思想象活动的境地这一层面,还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和主导作用,特别是更进一步阐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惨透的往复关系,使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对象、心与物双向交流,融会贯通。
要求作者在构思时必须保持虚静,因为虚能容物,静能观物。平时又要注意积学、酌理、研阅、驯致诸方面的修养,这些意见都是相当中肯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