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经济社会的影响下,由于功利的驱使,教育的工具价值在无限膨胀。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思想道德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智育,而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德育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德育教育应该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即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这就是 “学科德育”。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学科德育的研究刚刚起步。化学学科德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在教学中对化学学科德育的实施过程没有系统研究,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显得零星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全面的阐述。2.研究不够深入,有的只是立足于实践予以认识和概括,未能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在研究化学学科德育现状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化学的学科优势,试图摸索出系统的、完整的、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实施途径以及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做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通过对德育的意义的阐述、对我国目前德育现状及学科德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探索学科德育实施的过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章:分析学科德育、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关系。根据2002年12月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制定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送审稿)中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确定学科德育的目标。这是化学学科德实施的过程的理论根据。
第三章: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根据学科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合成、环境的保护、生命健康的护卫,都离不开化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化学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德育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放性原则、智、德统一的原则、目标的具体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示范性原则),确定化学学科德育实施的方法(“新苏格拉底法”和“渗透法”)、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利用实验教学实施德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及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的采用了一些技巧,以利于提高德育效果。在实施了半年之后,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座谈),从中可以看出:1.这些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在“知”这一方面的提高效果明显,但“知”向“行”的转化效果不明显;2.化学学科德育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整个探索过程可以看出:这些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是有效的,只是还需要我们在这些方法和途径的指导下,继续探索更好的具体实施过程,提高德育效果。并且,由于方方面面干扰因素的存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第四章:结束语。从自己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同时也是我以后工作的指导方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