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2. 全面理性模式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是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全面的资料做出合理性的决策。很难确定是谁提出了这一模式,但是在经济学、管理科学、政治学及行政学等学科中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一模式意味着决策者能完全客观而合乎逻辑地看问题,他心中有明确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他的所有行动,不断地使他选择有效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3. 政策监测
【答案】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测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测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三种。
4. 事中监测
【答案】事中监测是指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实施同步监测,记录政策实施的变化,评估执行的效果,一旦发现与原定的政策日标不一致的地方立即采取纠偏措施,提出调整意见,促使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的一种政策监测方法。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事前检测和事后监测。
5.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6.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二、简答题
7. 简述预测的含义及政策未来预测的意义?
【答案】(1)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断未来。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指-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预测的意义
政策未来预测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政策分析的后来阶段(方案的评价、比较与抉择)的前提,而且是政策手段更好实现指导和控制社会过程的一个条件。
邓恩认为,政策预测有如下几个重要目的:
①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人们力图规划和确立政策,以便在由未来所提供的各种可能中做出行动过程的最佳选择。
②预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预测必须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提高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这里所包含的假定是:未来是由过去和现在所决定的。
③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后者的预测是以过去和现在的价值作为基础的)。尽管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可以决定未来,但这只有在政策参与者的智力反思并不导致他们改变其价值(观)和行为,或仅当出乎意料之外的因素并不干预乃至改变社会变迁时,情况才是如此。
8. 简述政策评估的标准。
【答案】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方案所做的分析,政策评价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它们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环节。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不仅取决于评价目的和评价者,而且还决定于评价的技术与方法。具体而言,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指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公共政策分析经常讨论的是“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两种。
(4)充分性。满足人们需求、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指探求影响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以描述性指标为主。
9. 举例说明成本一效益分析、成本一效能分析和风险一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
【答案】(1)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是以技术上合理决策的概念为基础,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其目的在于根据经济价值来确定政策方案是否可行。
①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骤
a. 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投资方和受益方或许是一个社会团体、居民区、城市、州或者整个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山研究的政策类型来决定的。通常,政策的受益方局限于那些直接参与项目的人。
b. 日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在大多数的研究中,费用是用预算即政府拨出的实际经费来定义的。预算开支的两个主要范畴是物质费用和管理费用。除了这些费用,还一定要规定“机会成本,,,即利用某种资源做其他事情的收益。一些典型的效益包括税收、更高的生产率以及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这些直接的效益,一定还要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效益。
c. 大多数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设备和建筑物变旧,价值就会降低,而其他的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有价值。折扣率是用百分比或者美兀数来表示的,通常以恒定的美兀为基础。
d. 计算成本一效益率。成本一效益率提供犷总体费用和效益之间关系的单一的数字价值。比率小于1.0意味着费用超过效益,比率大于1.0意味着效益超过费用。在报告中,这些比率跟各项费用和效益一起,通常用总结列表的形式出现,并且用描述性的方法进行讨论。
②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应用
政府在投资公共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就是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例如修一条高速公路。为了判断修这条公路在经济上是否可行,要不要修这条路,怎么修这条路,路的规格怎样,政府必须比较所有使用这条公路的人的总利益和修该公路所有的成本。
(2)成本一效能分析的要点是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测结果的成本与效能,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
①成本一效能分析的步骤
成本一效能分析的步骤与成本一效益分析大致相同,由于免去了计算支出效益与无形成本的麻烦,分析的内容要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