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831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2. 情景描述法

【答案】情景描述法又称脚本写作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未来的预测之中。它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

情景描述预测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①确定预测主题;

②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③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④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3. 体制

【答案】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体制或制度为公共政策提供外部组织环境。政策过程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实体制。因此,政策的制定或实施,都与体制息息相关。体制类型多种多样: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尤其以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经济体制最为重要。

4. 公共选择理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

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 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 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竟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 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一一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5. 标准差

【答案】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又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

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6.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二、简答题

7. 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答案】政策失败即由于种种原因公共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尽管人们总是试图制定并实施最有效率、最能解决问题的政策,但现实的情况是,政策失败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分析政策失败的原因,从反面吸取教训,从而减少政策失败,提高政策水平,一也是政策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概括起来,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投入不够

一项政策制定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必要的物质投入作保证,政策就很难贯彻执行下去。政策投入不够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和执行不力。

(2)目标团体不配合每项政策都有其固定的指向对象,即日标团体(或称为政策对象或政策相对人)。目标团体的态度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日标团体积极配合,政策就会被顺利执行,并体现出一种优质高效的趋势; 而如果日标团体不配合,即使政策执行者投入了足够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很多精力,政策也很难被有效执行,甚至在日标团体的强烈抵制下,政策会惨遭失败。

(3)政策本身的问题

政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造成政策难以被有效执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卜彼此冲突。在经济生活中,不同部门出于不同的考虑制定并执行适合本领域的政策,但不同部门制定的有关涉及同‘个问题的政策却常常彼此在目标、内容等

方面相互冲突。在这种情沉下,人们无所适从,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②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包括两种情况:

a. “公共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政策却可能只是要解决其中的一个或数个问题”; b. 许多公共问题因其所涉及的复杂环境,难以解决或难以彻底解决。

③政策超前或滞后。有些政策虽然反映了人们良好的愿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惨遭失败。因为该项政策不符合现实的基本情况,更多的是基于某种观念而制定的,而这种观念在目前还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另外,有些政策的失败是因其滞后性。政策的形成总是需要时间的,再加上有些时候政府某些环节的低效率,当政策制定出来并准备执行时,政策意在解决的问题己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该项政策己明显不适宜当前的情况,若继续执行,自然会失败。

(4)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有些问题的彻底解决代价高昂,所以难以执行相关政策。

(5)外在因素的干扰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新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其中一些又是非常紧急的。此时,政府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向新问题,从而冲淡了对原有问题的关注程度。

8.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公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1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的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在西方,虽然公民的确有时可以通过上述的途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在西方代议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仍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①公众参与的制度是指公众被赋予在国家决策上的发言权,公众可以依照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各方面的建议。公众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②公众参与及听证会的形式:a. 直接选举:b. 全民公决:c. 公共决策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