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705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如“长”与“短”、“拥护”和“反对”“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二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2. 音位变体
【答案】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音位与音位变自由变体”两种。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必然变体”; 自由变,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又称“习惯变体”。
3. 词义的模糊性
【答案】词义模糊性是指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词语意义的一种的特征。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归为一般的、简单的东西。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语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相互间没有一个几点几分的明确界限。即使像“人”这样的词义,尽管所指是明确的,但词义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个人的回答也决不会完全一样。这些例子说明,一般词的词义多少都带有模糊性。
4.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日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5. 共同语
【答案】共同语是在某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二、简答题
6. 汉字为什么必须改革? 怎样改革?
【答案】(1)汉字必须改革的原因是:方块汉字还不是拼音文字,这是它的严重缺点。方块汉字记起来,写起来都很困难,这使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工作进行起来相当费事。而且汉字在印刷、电报、打字、检字、索引等方面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2)当前汉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普通话的普及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一个先决条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三项任务的完成,不但有利于目前的文化建设,而且也将给汉字拼音化铺平道路。
7. 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只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而由文字体现的书面语正可以弥补口语的不足。文字可以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进行交际,帮助人们广泛地交流思想、协调行动,帮助社会把各个地区的人们更好地组织起来。文字也可以使人类的知识、使我们前辈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大量地系统地流传下来,使后辈能够在前辈所取得的全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2)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社会的存在虽然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字,但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则是必须有文字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不可能有机械化的生产,不可能建立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古代那样强大的有高度文化的奴隶制或封建制的国家,根本不可能进入资本主义,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
8.
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a]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音
; 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是舌面后、低、圆唇元音; 是舌面后、低、不圆唇元是央、中、不圆唇元音; [o]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e]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9. 请说明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人类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
时也得力于语言。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掌握和运用人类己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来说,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思维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 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些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总而言之,有了语言,个人知识才能成为集体的财产,前代人的知识才能作为宝贵的遗产而传给后代,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10.阶级怎样影响语言?
【答案】语言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个别的社会集团、个别的阶级对于语言远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极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各个阶级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能不给语言以一定的影响。
(1)首先,语言是社会各阶级共同的财富,它是在全社会的运用中,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因此,各个阶级对语言的发展、丰富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这是阶级影响语言的主要方面。
(2)与此同时,各个阶级还企图给语言一些特殊的影响
①一种表现是,各个阶级有时候把自己特别的词语“强加到语言中去”。
②另一种表现是,各个阶级“有时把同一的词和语理解得各不相同”,就是说,在对词语的共同理解之外,各个阶级给它们加上一些阶级色彩。
11.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 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案】(1)语言与言语区别
言语不同于语言。运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不见得有同样的言语。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话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它也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毕竟不是这种语言本身,而说话(或写作)即运用语言的行为当然也不就是语言。
(2)语言与言语关系
语言舆言语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言语是对特定的语言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没有言语,就无语言,因为语言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言语当中。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必须注意言语中表现的大量的普遍的语言事实。
12.迭音、长音与复元音或复辅音有什么区别?
【答案】在一个音节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的组合称作复元音。在一个音节中结合起来并且处在同一个紧张增强或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称作复辅音。长音是一个音素发音过程的延长,迭音是分属两个紧紧相连的音节中的两个相同的音素的重迭。例如汉语普通话“二二得四”中分属两个音节的元音[司迭在一起,这是迭音。如果发音时音节不分明,这个迭音就变成了长音——[e:],结果就是“二——得四了。无论是[e]还是[[e:]都不是复元音。又如汉语普通话的”本能”
中的[[nn]是由两个辅音组成的迭音,不是长音,也不是复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