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24经济理论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试述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等。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 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2)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4)所以,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
2. 什么是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答案】(1)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剩余价值生产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①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小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小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小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己,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己,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方的不足价值,‘方的增加,是另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总之,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能取得更多的价值,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使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他所多得的价值,只是别人少得的价值。而对于资本家总体来说,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生产
一方面,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所以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资本到货币的转换(即剩余价值生产),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 试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向。
【答案】(1)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按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序,可以划分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是各类工业和建筑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和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人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 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具体而言:
①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