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管理学(含民族政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2. 教师工资制度

【答案】教师工资制度是指中国实施的关于教职工工资的规定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70年代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1985年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其特点是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本人负担的实际职务密切结合起来。所谓结构工资,是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中小学、幼儿教师同时实行教龄津贴。高等学校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分列:实验人员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分列; 科研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的职务名称系列分列。中小学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分列。高等和中初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相应的职务名称。职务工资以职务确定。工资的前三部分按国家统一标准规定,奖励工资以个人劳绩而定。工龄和教龄工资标准统一,数量因工龄和教龄长短而异。1993年10月后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与国家机关职务级别工资制脱钩,以体现教育事业单位特点。教学人员工资由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职务等级工资为工资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占工资的70,主要体现工作能力、责任、贡献、劳动的繁重复杂程度,适当体现年龄差异; 津贴具有浮动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各类人员岗位特点、工作实绩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占工资的30。这次工资改革,具体贯彻了《纲要》的精神,落实了《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较之1985年的工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3. 全面质量管理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部因素的管理; ②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 ③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④尽量做到一切用数据说话,重视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简答题

4. 简述教育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答案】教育法规的地位主要是指教育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育法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有明显而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制定和规划教育法规体系的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原则,教育法规是宪法中对教育各方面所作原则规定的具体化,是实现宪法中所确立的教育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2)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行政法规交叉的教育行政法规。因为管理教育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制定教育行政法规是国家中央行政机关进行宏观管理的方式之一。而且教育行政作为国家行政的一部分,必然要具备国家行政的一般特点。由此教育行政法规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也会具有国家行政法规的一般特点,并要受到国家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指导。

(3)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往往具有相互依存和支持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其他部门法规中,有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需要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施行细则,以便其在教育领域实施; 另一方面,教育法规的实施也需要其他法律部门的支持。教育法规的法律强制力,需要援用行政法、民法或刑法中某些追究法律责任的制裁手段。

总之,教育法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缺少教育这个部门的法律,即是不完善的法律。

5. 简述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答案】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由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方法。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计算的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

(2)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确定劳动简化比的尺度和媒介主要有:

①以劳动者工资为媒介;

②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程度)为尺度;

③以劳动者受教育的学习费用为标准;

④以劳动者教育程度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

(3)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其计算公式为:

(4)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计算公式为:

(5)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绝对值公式:

6.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流程是什么?

【答案】任何一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都是由调查研究、目标制定、实施传播和结果评估四步程序组成的,简称ROPE 管理流程。

图 公共关系管理ROPE 模型

(1)调查研究

对于公共关系工作人员而言,调查研究包括三个任务和内容:了解所服务的组织或客户; 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机遇; 了解公共关系项目的目标公众。

学校公共关系调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基本情况的调查,对学校人际关系网络的调查,对校长或学校社会资本的调查,对学校形象状态的调查等。

(2)制定目标

①确定和表述目标的原则

a 应该坚定和明确地表明某种努力方向,这种目标描述应该有一定的具体性。它们应该引起公众对某事件的注意,并且激发公众去参与某事件。

b. 所制定的公共关系目标应该具有可评估性。

②公共关系目标的类别

a 输出目标。输出目标即过程目标或者具体的传播沟通目标,代表的是公共关系需要做的工作,是目标类型中较低的一级目标。

b. 影响目标。影响目标即结果目标,代表公共关系项目所期望产生的影响,包括信息影响目标、态度影响目标和行为影响目标。

(3)实施传播

公共关系的实施传播是指通过一定的传播模式,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执行已经制定好的方案,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四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