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外国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和广大幅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1)对外开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时,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并且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进一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 离开本国人民的努力,一味依赖外国,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有必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激发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相互促进。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地依靠外力,是十分有害的。只有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本国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案】(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

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一一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分配的矛盾。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3. 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答案】(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①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各产业或行业之间总体上保持较密切的有机关联性和比例协调性,使结构不均衡的损失最小化或协调性效益最大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呈稳态运行的过程。

②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通过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使优化资源或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格局,即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演进,进而促进产业结构效应显著提高的过程,通常指那些新兴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所处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广义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逐步上升。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措施

①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人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③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经营业绩,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4. 马克思认为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答案】(])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2)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就比较高; 反之则较低。

②社会预付总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社会预付总资本中,投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低; 反之,投在资本有机构比较低的部门比重大,平均利润率就高。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5.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答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一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2)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