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之间的关系。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小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即产生了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①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流通过程中发生的都是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②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③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④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

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3.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转轨,即从传统的、封

闭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开放化、市场化经济转轨。30多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变为全力一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

在转轨时期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如下:

①总供求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趋势; 自1997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物价持续下跌; 社会消费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

②结构方面: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城乡结构二元经济趋向成熟并开始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化,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严重,金融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内部各种矛盾突显。

(2)针对以上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①财政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对于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了一定成效。对于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这样的政策收到成效,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即彻底清理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减少一部分社会无效供给:调整行业结构,即减少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调整产品结构,即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从而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 调整技术结构,即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

②金融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1997年以前由十我国经济需求过旺,我国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缓和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状况,给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有利的经济环境。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由需求过旺转向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了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内生性使得政府在采取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兼顾了减少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加大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使总量平衡基本实现的前提下,结构失衡在有力资金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