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2.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3. 法币改革

【答案】法币政策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规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 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4. 《秦土协定》

【答案】《秦土协定》又称《察哈尔协定》,是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于1935年6月27日在北平达成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为:①中方担保今后日本人在察哈尔可以自由行动; ②成立察东非武装区,第二十九军从该地区全部撤退; ③中国方面停止向察哈尔移民; ④解散察哈尔排日机构。《秦土协定》的签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也丧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这一协定与《何梅协定》一起为日本吞并中国华北大开了方便之门。

5. “新八字方针”

【答案】“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国民经

济的方针。为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简称新“八字方针”)。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新“八字方针”是积极方针,表明中共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转变。到1981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6.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答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1936年5月31日由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在上海成立的一个抗日救亡组织。出席会议的有二十余省市六十多个救亡团体的代表共七十余人,会议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四十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等十四人为常务委员。大会宣言中指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

7.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8.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9.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一份指导土改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肯定和发展五四指示中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原则,并改正了其对富农的过度照顾的缺点,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人民解放军; 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

发出来,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0.满铁

【答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从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一家日本特殊公司。它是日本经营满洲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旧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二、论述题

11.比较大革命时期的北伐与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都是国民政府同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争。

(2)不同点:

①背景小同:前者是在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的情况下进行的; 后者是在国民党一党专政逐步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统一战线己经破裂。

②目的不同:前者是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 后者主要是同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③性质不同:前者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后者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旧军阀之间争夺统治权与地盘的战争。

④组织领导者不同:前者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当时的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后者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这时的国民党是蒋介石集团独裁统治的工具。

⑤参战军队不同:前者是国共合作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 后者是帝国主义帮助建立起来的反革命军队。

③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前者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并收回了九江、汉口英租界; 后者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屈辱退让,严禁中国人民的反日运动。

12.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条件。

【答案】(1)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既然确立了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