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大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2. 曹锟贿选
【答案】曹锟贿选是指1923年曹锟以巨额贿赂国会议员的历史事件。曹锟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随军去朝鲜,战后投靠袁世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与吴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逼总统徐世昌下台,抬黎元洪继任总统。1923年黎元洪下台后,曹锟急于当总统,但当时议员大部分离京南下,总统“选举”无法进行。曹锟派人设立俱乐部,以40万元收买国会议长,并以五千到一万元不等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调动军警包围会场,迫使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曹锟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同时公布仓促炮制的《中华民国宪法》。直系独霸北京政权,民主丧失殆尽。曹锟贿选遭到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时人称之“贿选总统”,那届国会被称为“猪仔国会”,议员被称为“猪仔议员”。
3.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4.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 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
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5.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个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确定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方向、性质和任务;《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决定》重申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宣布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是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邓小平指出,这个《决定》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6. 三三制原则
【答案】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和平与民主呼声的压力下,根据《双十协定》,召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族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举行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在政治上实际代表中国社会中左、中、右三派,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关于中国前途的一场较量,会议中讨论的焦点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军事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5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使得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共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的认识,为共产党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与当局进行斗争的范例,通过这次会议,共产党争取了中间势力,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8. 皖南事变
【答案】皖南事变是指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
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皖南事变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牺牲; 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9. 《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制定的约法。1914年3月,召开约法会议,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②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10.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二、论述题
1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答案】(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①1982年12月,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主要精神为:
a. 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
b. 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
②1983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1984年1月,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理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
④2月,作出《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指出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⑤1985年1月,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基本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⑥1986年1月,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増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2)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总产值提高,是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
②乡镇企业崛起,农村中集体、个体及私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更新农民观念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