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909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制定的约法。1914年3月,召开约法会议,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②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2.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3. 九一八事变
【答案】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而侵占东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口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4. 抗战建国纲领
【答案】抗战建国纲领是指1938年3月29日~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纲领性文件,系统阐述了国民党的抗战政策。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精神,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奋斗,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动。军事上,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训练全国壮丁,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后发动游击战等。政治上,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加强地方机关建设,改善各级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严惩贪官污吏等。经济上,强调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实行计划经济,扩大战时生产。指导民众运动进行抗战动员,保护人民自由权利,改善战时教育等。
5. 《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1932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撤军协定。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2年5月31日,国民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协定。主要内容为: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坛、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不得有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日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式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以保护。日军如证实中国军队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撤退线追击,自动回到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此协定实际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合法”性,并承认了冀东为“非武装区”。这样,整个华北门户洞开,日
军随时可以进占冀察和平津。《塘沽协定》是蒋介石政府在民族危急关头与日本妥协的具体表现。
6. “四清”运动
【答案】“四清”运动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先后在农村和少数城市工矿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该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打击。1965年1月,党中央对“四清”运动中的某些“左”的偏向作了纠正,却又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顿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些观点和口号,成为文革把矛头指向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理论根据。
7. 皖南事变
【答案】皖南事变是指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皖南事变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牺牲; 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8. 法币
【答案】法币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换纸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后来不断贬值,1948年为金圆券所取代。
9. 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中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10.二次革命
【答案】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又称讨袁之役、赣宁之役、癸丑之役。1913年初,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宋案真相大白后,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后来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二、论述题
11.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 有什么意义?
【答案】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发动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自始至终获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战争的顺利发展。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军中的共产党员成为这支革命军队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苏联政府在物质上和军事上的援助。苏联政府对北伐战争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苏联来华的军事顾问在协助北伐军制定战略方针和战役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洋军阀内部矛盾重重。
北伐战争的意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虽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最终失败,但仍具有其深远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这次运动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运动中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广大群众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洗礼,为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极大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①在工人运动方面:工会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人的政治斗争不断加强,其中最突出的是汉口、九江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和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帝斗争史上的壮举,对全国反帝爱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②在农民运动方面:农民的组织力量迅速发展,斗争区域逐渐扩大,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大革命。农民群众同土豪劣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
1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