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31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2. 社会拎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3.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4. 虚拟社区

【答案】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 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

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二、简答题

6.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答案】(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小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功能:

人类是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来的,文化在它所含盖的范围内、在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自己的行动。

②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能会采取多种行为,或者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行为为一式。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和行为方式,这必须通过共享文化来做出判断。

③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文化是人们在以往的共同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仍然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

④文化的传续功能

在任何社会中文化都有传续功能,其机制是文化占有者通过社会化等方式“迫使”下一代或后来者认同本群体、本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后者在接受这种文化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在这种背景下生活的“知识”。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7. 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

【答案】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

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③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④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

⑤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压制没有权力的人,并规定着社会上“适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②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④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则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3)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建构主义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

③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

④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小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权力的运用;

⑤我们与其关注口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