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645社会学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3.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4.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
5. 简述科层组织中的彼得原理。
【答案】(1)彼得原理的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2)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
一级职位; 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3)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仃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仃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小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4)彼得认为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6. 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
①社会病理学
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②社会解组论
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一旦出现某事件改变了某部分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会使各部分彼此间脱节,丧失其效用,各部分之间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
③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价值冲突论指出,社会问题之所以不可避免,并非因为社会解组的缘故,而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彼此对立,一曰双方发生摩擦,就滋生出社会问题。因此,社会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界定:一是从客观情祝看,即不同群体在相互接触和竞争中产生的利益冲突; 二是从主观意识看,不同群体对接触和竞争的方式、对物质和权力的分配方式均存在认识差异,由此也会引发冲突。
④偏差行为理论
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或偏差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因为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使得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途径可以顺利达到目标,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合法的途径,只好挺而走险,参与偏差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并非由社会解组直接造成,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偏差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角色,把研究重点放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偏差行为的系统以及对偏差行为的社会控制等方面。
⑤标签论
标签论源自米德的互动理论。标签论认为,社会问题就是对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所产生的社会反应。在社会群体中,偏差的产生是为了替那些犯法、构成偏差的人制定规则,并且还将这些规则应用到特别人物身上,将他们贴标签为“外来者”。因此,偏差并非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由个别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偏差行为者亦即被贴上标签的人,偏差行为即为人们加以标签的行为。
⑥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主观行动对客观事实的建构,它要搞清楚人们主观讨论的焦点问题本身是什么,即“人们主观认定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将问题开始认定为问题的”,“其他人对被认定为问题的概念的反应是什么”,“将这种事态界定为问题的后果是什么”,等等。
⑦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与前面几种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宏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与阶级关系方面。批判理论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统治阶级或者是政治权力和其他强权一手造成的,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恢复人的基本价值,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深层和最根本的方法。
7. 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1)组织的概念
①组织的两种理解:
a. 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
b. 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a. 组织的目标结构; b. 组织的心理结构; c. 组织的技术结构; d. 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
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 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 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
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
a. 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b. 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