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二) . 14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三) . 24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四) . 37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五) . 49

一、简答题

1. 如何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实质?

【答案】(1)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

①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

②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

③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全球化的实质

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最优配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了等级制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②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通过小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接连发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③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正在重组民族国家的权力、功能和权威。

但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卞权或民族国家也一直在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现实。

2. 社会制度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其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家庭

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婚姻、血缘或认领关系而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成员长期在

一起共同生活,存在紧密的经济关系和特殊的情感交往。作为社会制度,家庭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结合法则和活动规定,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家庭关系和家庭活动的规范体系。广义的家庭制度包括:①婚姻制度:②生育制度; ③狭义的家庭制度。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性

需求的满足与规范; ②种族的延续; ③社会化; ④情感的温暖; ⑤经济的合作。

(2)经济

①经济制度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化体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整个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制度。它有以下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a. 分工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条件;

b. 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c. 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d. 契约是经济制度的保障手段。

②因为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产权的不同,将经济制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 私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b. 公有产权的经济制度;

c. 混合经济制度。

(3)政治

政治就像毛细血管一般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根本上影响着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权力分析的三种模式包括:①传统的利益一冲突模式; ②权威一合法化模式; ③生产一运作模式。权威的三种类型包括:①传统型权威; ②卡里斯马(charismatic )权威; ③法理型权威。三种政权形式包括:①威权主义政权; ②集权主义(也译“极权主义”)政权; ③民主政权。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三种范式有:①集权主义范式; ②多元主义范式; ③新制度主义范式。

(4)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的影响甚为深远。它既是公民社会化最主要的渠道,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四种显功能包括:①人格塑造; ②文化传播; ③筛选; ④革新。教育还有某些潜功能,比如,学校发挥着看护孩子的功能,从而解除了家长照看孩子的负担; 学校的封闭建制使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学生亚文化; 等等。

从冲突的角度来看教育,对现代人来说,追求平等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而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实现平等的手段,又是强化不平等的渠道。说它有助于平等,是因为无论家庭背景的差距有多大,国家都为人们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同等机会; 说它有助于不平等,是因为教育承认受教育者在学习能力和效果上的不平等,并把这种小平等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机会,进而与社会阶层的小平等地位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像家庭背景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因素也会因为高等教育的昂贵学费而影响到孩子进行深造的机会。

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都对群体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个群体对其成员确实具有魅力,而其成员又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诱发出成员对群体的忠诚感,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一些男女在结婚成家后,夫妻间感情趋于平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相互创造或者相互发现新的魅力。

(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

这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状况。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互惠性原则,即共同获得利益,才有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成员通过遵循群体的规范,在群体中活动,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就会刺激其积极性,提高群体凝聚力。

(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方面,如果成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知态度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似性,成员间的吸引力就强,容易成为“知己”或“莫逆之交”等紧密团结的群体。另一方面,如果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可以恰到好处地相互补偿,形成明显的互补关系,往往也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这种时候,成员之间会发现缺了谁都不合适。

(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这些都对群体凝聚力有很大影响。具有权威的领导和成员对此权威的认同、拥护,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古代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背水结阵,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以便打击敌军。一个民族是一个大群体,当它受到外敌的威胁与侵略时,其内部各派可能会暂停纷争,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一致对外。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人斗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 社会运动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 在这个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答案】关于社会运动的形成和演变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行为论; 资源动员论; 框架建构论; 政治过程论;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理论观点主要表现为:

(1)集体行为论

基本观点包括:a. 在价值立场上,对社会运动基本持负面看法,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和存在是一种社会病态,是破坏性的、危害性的; b. 在理论逻辑上,用非理性的不良清绪去解释社会运动的爆发和进程。

(2)资源动员论

①社会运动不是盲日的、非理性的不正常行为,而是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正常行为。 ②社会运动本身还会消耗其他资源,不是仅凭匹夫之勇就足以支撑的。

③对社会运动的发生和进程的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运动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能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