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13人格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焦虑

【答案】(1)含义

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2)特点

特点是紧张小安、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可能伴随出汗、颤抖、心跳加快等生理症状。

(3)分类

可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前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持久性,后者亦称情境焦虑,因情境而发生,具有暂时性。

可分为显性焦虑和原始焦虑。前者为个体意识到的情境焦虑,后者为婴儿期因缺乏母爱和安全需要未获得满足而产生的。

(4)焦虑与恐惧

焦虑类似恐惧,一般认为前者由模糊的、不明确的刺激引起,后者有清楚明确的原因。亦有认为是出现于实际威胁之后的不适感,具体可由对身体的威胁、对自尊的挑战、工作和交往中的压力,以及各种冲突和挫折情境引起。

(5)焦虑的程度及影响

其程度由轻微的忧虑直到惊慌失措或惊恐。若适度,则不仅对人无害,且可激发斗志,唤起警觉,提高工作效率;若过于强烈则可能损害身心健康。弗洛伊德看来,焦虑是各种心理问题的中心。

2. 自我实现

【答案】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在七种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这一层次中的个别差异也是最为明显的。

3. 力比多

【答案】(1)含义

力比多是精神分析理论术语。指人类生而具有的一种原始性欲。即性冲动、性本能。是驱使人的所有行为的原始内动力。弗洛伊德早期视之为性欲,后扩大其涵义,视之为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即生的本能。

(2)发展阶段

其发展阶段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进一步扩大其内涵,视之为一般生物的生命能量。

4. 情境论

【答案】解释人格形成及其发展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C. 坎贝尔、安贾尔和莫雷诺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家庭及个人经历对人格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的一切方面均取决于周围的事物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人的行为特质与依赖生物性的个体独特性一样,也在同样充分的程度上依赖情境的独特性。10. 印刻效应答:印刻效应是由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发现的一种现象,即幼鹅一旦孵出,将追随它们首次看到的活动物体,虽然这一物体通常是它们的母亲,但也可能是人或其他无生命的物体。

5. 替代强化

【答案】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是一种直接强化,而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为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常常对于我们是否将已经学会的行为在同等的情境下表现出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我看到同桌为老师擦黑板受到老师表扬,下一次如果我也想得到老师表扬,我可能也会去为老师擦黑板。而如果我看见一个人偷了东西被失主抓住痛打一顿,我也就学会了不能去偷窃。立榜样、树标兵和杀一做百、杀鸡吓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的行为表现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

6. 变态人格

【答案】亦称“精神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在无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现象。德国克雷佩林1913年首先使用该术语。其含义相当于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使个体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困难。非真正的精神病,而只是正常人格的变异。

7. 制约系统

【答案】制约系统(constraint system),相当于五因素人格模型中严谨性与宜人性的结合体,以及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的低分段。该系统抑制了大脑中信息的流转,包括了5—羟色胺的上行通路,也正是这个通路提供了一个脑内神经支配的大范围弥散模式,它能与BFS 产生互动,并据此调整奖赏的寻求。

8. 人格/大五人格

【答案】(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等本质特征。

(2)大五人格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提出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

9. 心因性需要

【答案】心因性需要类似于早期人格理论家们所描述的那些特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潜能或倾向。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医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

10.创造性

【答案】(1)含义

创造性是指与能产生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成果行为有关的人格特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2)表现形式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

(3)构成

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

11.习惯族系等级

【答案】如果一个线索导致一个反应,这个反应又能导致强化作用,线索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就会加强,最后则会形成牢固的习惯。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一种线索可能会同时引起多种反应,其中某些反应可能是最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它们是优先反应,而另一些则只有当那些优先反应被阻碍时才得以被选择表现出来。根据这些不同反应发生的概率,可以组成一个习惯族系等级。

12.认知方式

【答案】(1)含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是自幼形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的习惯方式。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实验心理学家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发现的个体差异引起。

(2)种类: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研究发现有30余种。如场依型与场独立型等。之后,学者们分析已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的名称描述,发现有许多其实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而最基本的是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认知维度。

(3)测量方法:相关的测量方法有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

(4)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它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育领域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