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乾县方言音韵研究

关键词:乾县方言,音韵,历史演变

  摘要


摘  要
乾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由于处在中原官话关中片和秦陇片的交界地带,又受历史沿革的影响,乾县方言即兼有二者的一些混合性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如深臻摄与曾梗通摄舒声字不混,泥来母洪音完全相混,存在[pf][pfÁ ][ÿ ][ÿÁ ]等。全县境内方言差异主要反映在南北地域。南部边缘王村、姜村两个乡镇[?]类韵读成[?]类韵,东南边缘的马连镇?类韵不明显(读开口呼,如“猪”读t§?21,“抓”读t§a21),而从这几个乡镇往北,[?]类韵、[ÿ]组音逐渐明显。同时,北部边缘的吴店,唇音分化不明显,[v]读零声母。因此,对乾县方言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全面系统地呈现出乾县方言的语音面貌,不仅可以为方言之间的横向比较积累第一手材料,也可以通过古今语音比较对照,为语音演变的历时研究提供语音样本。
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语言事实为原则,以社科院编写《方言调查字表》为依据,运用传统描写法,细致全面地对乾县方言进行静态描写,分析乾县方言声、韵、调的音值和音韵特征,列出声韵调配合表,分析连读变调的特征,建立乾县方言同音字汇。同时,以《切韵》音系为中古音代表,以表格形式分别从声、韵、调对今乾县音系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同时参考前人关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研究资料,试图对一些语音规律予以解释并归纳出从古到今的某些语音演变规律和历史层次。
本文首先描写了乾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包括零声母在内有28个声母,47个韵母,4个单字调,调值分别为阴平21、阳平35、上声53、去声44;两字组的连读变调中,非重叠式属于语流音变,重叠式连读属于音义变调,二者制约因素主要在于调值。然后,从古今对照来看:今乾县方言帮组读唇齿音[pf][pfÁ]是由于介音[u]对双唇音的影响而出现的又一次唇音分化;非组字读[pf][pfÁ]是唇齿塞音变为唇齿擦音的遗留;见系字腭化和唇齿化是鲜明的地域特征,前者是不同层次在共时层面上的一种叠置,后者是由于圆唇元音[u]带动舌根音的结果;古全浊声母次清化是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层次,但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受到冲击而呈萎缩状态;中古声调在乾县方言的演变以声母的清浊为分化条件,例外字有201个。其次,具有合口介音性质的[?]类韵共有九个韵母,190个字,处于假、遇、蟹、止、山、臻、宕、江、通九摄知系合口韵摄之中,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今乾县方言中分为[t§]组、[ts]组和[?]组三套声母,共有637例,属于庄知二与章知三两分型,属于北方官话地区分ts t§类型中的昌徐型,其历史演变早于北京话知庄章三组的演变,反映了一种较早的历史层次。再次,从文献和音义对应入手,试着对菸、欺、争、淹、癯、痨、熥、横等乾县方言本字进行疏证。最后,同音字汇较为全面地收录了乾县话一些常用字,包括一些俗语及有音无字的情况,并对一些变音、合音情况进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