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张骞通西域

【答案】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其中张骞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时间时是武帝建元三年,其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时间是元狩四年目的是要联合乌孙。但由于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3. 法家

【答案】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4. 《大唐西域记》

【答案】《大唐西域记》是唐代佛教史传,又称《西域记》、《玄奘行传》。唐玄奘述,辩机编撰,共12卷,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书中记叙玄奘西行求法所历西域110国及所闻

的28国的气候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政治、神话传说。地域包括从伊朗和地中海东岸至新疆,从中亚直抵南亚的斯里兰卡,甚至含东南亚广大地区。本书是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史、南亚史、佛教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极受国际印度学、佛教学学者推崇。

5. 内圣外王

【答案】内圣外王,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即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6. 《黄帝内经》

【答案】《黄帝内经》是指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而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全书共十八篇,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全书记载了我国两千数百年前的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概念,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这对世界古代医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7. 傣禄制度

【答案】俸禄制度是指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体的制度。至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一般不再分封土地作为各级官吏的报酬,而是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傣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根据官位的高低来衡量棒禄的多少,于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的新格局就此形成。傣禄制度的实行,便于国君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

8. 桑弘羊

【答案】桑弘羊是西汉武帝时期专长财政的政治人物。他生于公元前152年,卒于公元前80年,出身商人家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制定、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盐铁和贸易的控制权。这些措施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富商势力。他又主张积极抵抗匈奴攻扰,反对“和亲”,曾组织60万人屯垦,以备匈奴攻击。昭帝年幼即位,他与霍光、金日磾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在会上他坚持盐铁官营政策。昭帝始元七年以谋反罪被诛杀。

9. 开禧北伐

【答案】开禧北伐是指南宋宁宗朝时韩侘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宋宁宗时,韩侘胄掌权,

思立功以自固,从嘉泰二年起,解除党禁,收罗知名之士。次年邓友龙使金,闻金受蒙古攻扰,国势已衰,归告侘胄,北伐之议遂起。四年在镇江立韩世忠庙追封岳飞为鄂王,以风厉诸将。开禧元年,宋兵几次进入金境,二年追剥秦桧王爵,以郭倪为山东京东招抚使,赵淳、皇甫斌为京西北路招抚使、副使,分路进兵,将领毕再遇取四州之地,宋廷始下诏攻金,末几吴曦据蜀叛变,淮北方面,田俊迈攻宿州失利被俘,诸军被迫撤退,西路皇甫斌攻唐州亦败。金军渡淮南下,与宋相持。韩侘胄变计求和,因金人要求惩办首谋之臣未果。三年宋平吴曦,局势渐告平稳。金统帅亦散接又病死军中,而宋廷急于议和,史弥远发动政变,杀韩侘胄,双方遂罢兵议和。嘉定元年(1208),宋金嘉定和议成立。

10.黄巾起义

【答案】黄巾起义是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传教治病的方式,秘密进行组织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数10万。中平元年,因内奸唐周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军因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起义军主力主要活动在南阳、颖川、河北地区。不久张兔病死,起义军主力先后在颖川、南阳等地失败。此次斗争历时9个月,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答案】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1)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4)隋唐时期

隋唐沿用并发展为租庸调制。其中“庸”是纳绢代役,这一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