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负反馈

【答案】负反馈是指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反馈。

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

2. 红细胞流变性

【答案】红细胞的流变性是指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的特性。红细胞流变性使得红细胞能被动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

3. 有氧耐力

【答案】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作有氧能力。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

4. 最大摄氧量

【答案】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lbJ 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5. 收缩压

【答案】收缩压是指心室收缩射血时,在心室收缩中期达到最大的动脉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收缩压

称为理想血压,

收缩压或(和)舒张压称为正常血压,介于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之间者,称为临界高血压。

6. 心电图

【答案】心电图是指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在疾病诊断及体检时,心电图是不可缺少的重

要指标。

7. 体液

【答案】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约占体重的

血液中的血浆(约占体重的5%)和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间隙的组织液等。

8. 灵敏

【答案】灵敏是运动者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动作,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动作,以适应新的突变条件。灵敏可分为一般灵敏和专项灵敏。 其中,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外部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存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

9. 神经-肌肉接头前膜内的小泡含有兴奋的传递是( )。

A. 乙酰胆碱

B. 儿茶酚胺 C. 氨基丁酸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神经-肌肉接点类似于突触,其结构包括接点前膜、接点后膜和接点间隙三个部分。接点前膜为神经轴突膜的增厚部分,其轴浆中有大量内含乙酰胆碱

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进行的。

10.短跑项目选材时要求( )。

A. 无氧能力较高,磷酸原供能系统较好

B. 神经过程灵活性高,转换速度慢

C. 无氧能力较高,慢肌纤维百分比较大

D. 糖无氧酵解能力较好,CP 含量低

【答案】A

【解析】速度性项目的特点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完成较短距离的项目,如短跑、短游、短滑等项目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动作频率、动作幅度、反应速度是决定该类项目的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其能量代谢类型主要以磷酸原代谢形式为主,糖无氧酵解形式为辅。其生理机能着重表现在神经过程灵活性高、转换速度快;快肌纤维百分比高;肌肉中CP 的含量高。

11.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暂时联系的接通发生在( )。

A. 大脑皮质内

B. 丘脑联络核内

C. 基底神经节内

的囊泡。神经和肌肉之间

D. 脑内各级中枢均有关

【答案】A

【解析】条件反射的建立, 是由于在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和非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之间多次的同时兴奋,发生了机能上的暂时联系。条件刺激在皮质引起的兴奋,可以通过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质代表区,于是引起本来不能引起的反应。

12.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 )吸收,( )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

A. 空肠,回肠

B. 回肠,空肠

C. 回肠,十二指肠

D. 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

【答案】D

【解析】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主要于此进行消化吸收,其主要部分为三部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和空肠。糖类只有在转为单糖时才能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为人体吸收。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肠末端被吸收入血。食物中的维生素

及胰蛋白酶的作用下,维生素

维生素复合物在回肠被吸收。 被释放,并与胃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在回

结合。与蛋白质结合,进入人体消化道内,在胃酸、胃蛋白酶

13.“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 )。

A. 进人工作状态结束

B. 准备活动的结束

C. 稳定状态的结束

D. 疲劳的恢复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呼吸”出现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4.长时间运动中丢失的水分主要来自于( ),大量水分的丢失必将造成血液的浓缩。

A. 细胞外液

B. 饮水

C. 代谢内生水

D. 呼吸蒸发

【答案】A

【解析】饮用及食物水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可以从血液进入组织间液暂时暂存,也可由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