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述“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北京、天津、武汉、广州、长沙、成都、福州、南昌、开封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部被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者。

(1)在北京,《超然报》本是军阀江朝宗津贴的报纸,因刊登《顺天府中之黑幕》一则消息,被赵秉钧指为“低毁军人名誉”而被查封。政治上相当保守的《正宗爱国报》,因一个编辑写的时评中有“军人为国家卖命,非为个人卖命。若为个人,可谋生之处甚多,何必从军”等语,就被扣上“迹近通匪,煽惑军心”的罪名而被查封,该报社长丁宝臣后来也遭到枪杀。

(2)在广州,袁世凯的代理人龙济光在一天之内就查封了《中国口报》、《平民报》、《中原报》、《民生报》、《讨袁报》、《觉魂报》等六家反袁的国民党报纸。教会报纸《震旦报》因言论激烈而被封,发行人康仲荤被杀。一向“拥护中央”的《粤声报》、《民治报》、《公论报》等,因被怀疑与国民党的粤军和民军有关连,也先后被查封。

(3)在福州,《福建民报》、《群报》、《共和报》等被封,主笔被捕。

(4)在开封,《民立报》编辑敖瘦蝉撰写了一幅悼念宋教仁的挽联:“目中竞无拿破仑,宜公先死; 地下如逢张振武,说我就来。”这副对联发表后,敖瘦蝉被袁世凯的爪牙逮捕并枪决。

(5)卜海的情况稍有不同。《民立报》、《民权报》、《民强报》、《天铎报》、《国民日报》等国民党报纸,因在上海租界内出版,袁世凯政府无权直接查封,但由内务部明令各地“禁止售卖”,致使这些报纸发行受阻,印数骤降至几百份,因经济上难以维持而被迫停刊。《中华民报》则因总编辑邓家彦被袁世凯政府咨请租界当局逮捕、判刑而停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兀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2.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十

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竟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湘媒体。

3. 简述蔡元培的新闻活动。

【答案】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倡议者和积极参与者,他参与创办的《苏报》、《俄事警闻》等报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报刊,其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助成了《新潮》、《国民》、《新青年》等杂志,发起成立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更是对中国近代新闻实践及新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纵观蔡元培的一生,其新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前期(1901-1916年):创办报刊,鼓吹革命,宣传新知,唤起民心①1901年to 月中旬至11月间,蔡元培与张菊生(元济)、赵从藩、杜亚泉等创办旬报《开先》报,这是蔡元培办报活动的开端。其创办《开先》报的目的就是希冀以此种手段来启发民智,唤起民心。至to 月22日,《开先》报改为《外交报》(旬刊),其宗旨是使朝野“周知世界,免遭物竞之惨”。此刊连续出版达十年之久,是中国最早介绍国际动态和知识的刊物。

②蔡元培先后参与创办《苏报》(1903年)、《俄事警闻》(1903年,后改为《警钟》)。1907年在德国留学期间,蔡元培参与李石曾、吴敬恒、张人杰等在巴黎筹办《新世纪》周刊之事,并供给文稿。1913年,蔡元培被推举为中国国民党新闻记者同志会会长。

③二次革命爆发前后,蔡元培与汪精卫、张继、吴稚晖等创办了《公论》晚报,1913年蔡元培赴法留学,曾与汪精卫、李石曾等筹办《学风》杂志、与吴敬恒、李石曾等发起组织“世界编译社’夕,均未果。1916年,蔡元培与汪精卫、李石曾等创办《旅欧杂志》,三人编辑,“以交换旅欧同人之智识,及传布西方文化于国内为宗旨”,介绍世界大事、国内要闻、旅欧华人近况等。

(2)中期(1917-1923年):倡导新闻教育,发起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鼓励学生办报办刊 10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北大期间,蔡元培发起成立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促成了《新潮》、《国民》等杂志诞生。《新青年》也以北大为阵地,高举文学革命大旗,成为五四运动之先声。

②1918年,邵飘萍建议北大开设新闻研究课程,以培养新闻人才,发展新闻事业,蔡元培欣然同意。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遂于1918年9月21日发起,至10月14日成立,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01919年2月19日,新闻学研究会举行改组大会,会议修正通过了简章,规定宗旨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会上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徐宝磺任副会长。

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鼓励学生从事新闻实践,他助成《新潮》等杂志及“国民杂志社”的成立。1919年2月,蔡元培与蒋梦麟、胡适等共同发起组织“新教育共进社’夕,编辑从书、月刊。

(3)后期(1932-1940年):倡言民权,争取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30年代初期,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32年12月,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夕,欲“救中国于萎靡不振之中”。蔡兀培等为保障人权,争取言论、集会、出版自由奔走呼号。

4. 简要评述斯诺、史沫特莱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

【答案】(1)斯诺1928年9月来到中国,在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里生活工作了13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斯诺立即去东北报道战事。一·二八事变,他又冒着炮火往来于两军阵地之间,写出了许多出色的战地报道。后撰成《远东前线》一书,于1933年在美国出版。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斯诺积极支侍爱国学生. 并及时向世界报道这次爱国运动。他为《太阳报》发的电讯及照片,成为一二·九运动最珍贵的历史记录。

1936年6月,斯诺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3个多月,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邓发等中共领导人和许多工农兵群众,并多次深入甘、宁前线采访。在这些采访与报道的基础上,斯诺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 )(又名《西行漫记》)。该书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崇高信念、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2)史沫特莱1928年12月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历时10年有余,谱写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章”。史沫特莱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文学、长篇巨著,真实纪录了那些年代中国的历史剧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实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 她在西安采访了当地军政官员、红军代表、民族救国会领导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的报道和广播讲话,使正义得以伸张,民情得到表达,阴谋得以揭露。1937年1月,她又奔赴延安,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国领袖和红军指战员,并动员其他驻华外国记者来延安目睹“红色土匪”,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延安的新闻封锁。

5. 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 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