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618新闻理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答案】(1)首先区分“法治”和“法制”
法制是“rulebylaw" ,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这里没有主体即统治者,法是被动的,这意味着统治者用法来为政治服务,如秦始皇制定法律。法治是“ruleoflaw" ,即用法来治理政治。法是主体,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
(2)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定义
①新闻法制,是指国家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对新闻传播事业进行控制、约束与调节所形成的法律制度体系。新闻法制属制度的范畴,它不仅包括有关新闻的法律制度,而且包括这些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是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
②新闻法治,是指在新闻传播法律体制下一种管理新闻传媒行业的原则和方法。“新闻法治”是指实现新闻领域的法治,而非人治。它意味着用法来保护新闻自由,保证新闻从业者的权利并规范其行为,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减少主观随意性。
(3)新闻法制与新闻法治的区别
①新闻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有直接关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新闻法制,同时新闻法制因国家制度和发展程度的不同而相异。而新闻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没有直接联系,不一定所有的国家都能实现新闻法治,只有在民主制度的国家存在新闻法治。
②新闻法制要求对新闻工作实行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新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新闻行业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新闻行业的运行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③实行新闻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新闻行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新闻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新闻行业在各种场合下都严格守法和依法办事。
(3)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联系
①新闻法制是新闻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新闻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新闻法制。没有新闻法制,就不会存在新闻法治。
②新闻法治是新闻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新闻法制得以发挥效用的手段即实现新闻法治。
2.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1)戊戌政变时期,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
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1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
②梁启超很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同时还很重视报纸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③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④创造了报章新文体一一“时务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这种新文体出现之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梁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2)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①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②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 “思想新而正”; “材料富而当”; “报事确而速”。 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刊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 二曰真诚; 三曰直道; 四曰公』自; 五曰节制。
④提出了办刊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期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
3. 简述“鸳鸯蝴蝶派”流行原因
【答案】(1)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在革命的果实被篡夺后,一部分人的革命理想渐渐破灭,对前途丧失信心。“鸳鸯蝴蝶派”,即是在这个特殊年代产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大本营在上海,领地则在报纸的副刊上,其成员都是一些既有较高的古典文学素养,又谙熟租界洋场生活的知识分子。
(2)在袁世凯的高压和黑暗统治下,办报论政,有诸多风险,许多私营报纸为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避开政治漩涡,另谋生路。故一些大报的副刊也走向消闲道路,走“鸳鸯蝴蝶”道路,借“鸳鸯蝴蝶派”作品缠绵J 啡恻的内容,来迎合小市民读者的消闲需要,以此为报纸招徕更多的读者,从而获利。
4. 香港和海外有哪些著名的华侨、华文报刊与报人?
【答案】(1)香港:
①抗战爆发后,香港原有报纸《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华字日报》等很快投入了抗日宣传报道。
②1937年冬,上海国际宣传委员会迁至香港,并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挥逸群负责,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
③1938年3月1日,上海《申报》迁香港出版,该报在香港出版期间,大力报道了台儿庄大捷和敌后游击战,宣传全民团结抗战。
④1938年4月1日,上海《立报》迁港复刊。由于得到香港中共组织的政治关怀和经济援助,并经总编辑萨空了等人的努力,积极反映各界民众的抗日呼声和民主进步要求,介绍陕北和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气象,鲜明宣传中共团结抗战的真诚愿望,对青年读者影响甚巨。
⑤1938年8月13日,《大公报》创办香港版,11月增出《大公晚报》。该报及时、系统地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宣传,副刊《文艺》在女作家杨刚的主编下成为鼓吹抗战、团结、进步的号角。同年8月,重要国际时事刊物《世界知识》亦迁至香港出版。
⑥在香港新创办的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和《星岛日报》等。
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刊登了宋庆龄撰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以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个重要窗口。
1938年8月1日,著名华侨商人胡文虎创办的《星岛日报》创刊。该报笔锋犀利,生动活泼,在内容上积极宣传抗日,一度成为香港地区宣传团结抗战的进步新闻阵地。
⑦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统区一部分进步新闻文化界人士纷纷转移到香港,办起了《华商报》晚刊、《大众生活》周刊、《光明报》等抗日报刊。
(2)海外华人华侨主办的华文报刊:
①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中心的东南亚,是海外抗日办报宣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新加坡、马来亚出版的华文报刊有29种,其中以胡愈之、郁达夫等抗日爱国人士主办的报刊影响最大。
1940年12月1日,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推行报纸革新计划。
另一位华侨领袖胡文虎在新加坡创办的《星洲日报》,也为宣传抗日救国立下了大功。
②马来亚的《星槟日报》、菲律宾的《救国导报》、泰国的《华侨日报》、缅甸的《中国新报》、《侨商报》等华文报刊,也都积极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
③在美洲地区,《美洲华侨日报》于1940年7月7日在美国纽约创刊。积极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致力于报道祖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争的情况,帮助华侨了解祖国和抗战的真相,还发动华侨捐款赠物以支援祖国抗战,深受美国华侨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④在欧洲地区,不少华文报刊在抗战期间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全欧华侨抗日救国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联合战线》、《祖国抗日情报》等报刊,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自己唯一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