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9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6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3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39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30
一、名词解释
1. 不动的推动者
【答案】不动的推动者是指能引起运动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实体,又称“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时间的永恒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的存在。他还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背后,存在着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本原,这种没有质料、既永恒又现实的本原就是第一推动者。它是其他一切运动的原因,但其自身却不动,且不受变化、质料和潜能的影响。它是纯现实,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辨,也是思想的思想。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又称神,神并不关心或思考世界中的变化。
2.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3. 谢林的同一哲学
【答案】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指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始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绝对的同一性是指卞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不可分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他认为绝对的同一性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并发展为“原始对立”,因而有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十理智直观去认识“绝对”。但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种理智直观,这样,同一哲学就陷入神秘主义了。
4. 分有
【答案】分有是柏拉图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分有”是“具有一部分”,其是由“部分”演变而来。柏拉图认为“分有”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他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即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是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一个事物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
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什么程度。
二、简答题
5. 简述柏拉图是如何划分四种认识形式的。
【答案】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此,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
(1)四种认识形式的划分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柏拉图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他用“四线段喻”形象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将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认为认识具有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
(2)四种认识形式的界定
①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会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如诗和文艺作品;
②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他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如物理学;
③数学是低级的知识,“介于意见和理智之间”;
④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最后达到确定的定义。
6.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由于它的特殊组织而具有了精神的特性。他通过用物质的不同组织形式来说明人,并肯定了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结构更精细而己。
(2)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肉体。
拉美特利利用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科学材料,论证了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各种心灵状态是同各种身体状态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并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人有了身体便有了心灵。他明确地肯定心灵是离不开肉体的,不能用肉体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心灵活动,也不能有肉体和心灵两个独立实体。
(3)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从人和动物的具体组织和起源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①具体组织方面
a. 他认为人是动物的一种,从动物到人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人们通过感官来获得精神,又通过想象的作用而获得知识。想象包括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内容。他把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部过程称为想象,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尽管有理性思维能力,但也不能说人与动物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理性是以感官能够接受对象的刺激为前提的。
b. 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有相似的机体组织、善恶的感情,只是想象能力大小、精神纤维粗细和敏锐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人和动物的善恶,是由气质和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上帝赋予的。因此,不能用道德把人和动物对立起来。
②起源方面
他提出“运动始基”假说,认为有机物质赋予一种运动始基,这个始基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的唯一区别。运动始基也就是指运动的能力,物质本身在运动,人和动物都是运动物质的产物,其胚胎、萌芽、成长都是相似的。由此,他通过动物是机器,人是动物的推理,得出人也是机器的结论。
7. 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先天综合判断”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重要命题。
(1)判断的分类
①先天分析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中,具有必然性,但它却不能扩展我们的知识。
②后天综合判断
这种判断的谓词并不包含在主词中,是在判断中被加到主词上去的。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③先天综合判断谓词并没有包含在主词中,但这一判断却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先天的必然性。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数学和自然科学以这种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础。
(2)先天综合判断的具体分析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两种形式。质料是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经验质料构成知识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那其来源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专注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研究,并形成“先验哲学”。先验哲学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它具体分为“纯粹数等知识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和“一般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三个问题。
(3)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