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行政管理805行政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治关系
【答案】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利益关系、由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益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确认和保障利而政治关系的
2. 多党合作制
【答案】多党合作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这方面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已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3. 政治统治
【答案】政治统治是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4. 政治心理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二、简答题
5. 简要分析利益的内在矛盾。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是一种受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现象,影响和制约利益的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利益具有多种矛盾规定性和复杂的特性。利益的内在矛盾有: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任何需要主体的任何需要,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标指向。
②任何利益不仅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且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与人们的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 ②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所特有的兴趣、愿望、追求,又表现为人们各种各样需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满足和享有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①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
②利益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手段意义:
a. 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抽去了利益的桥梁作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生活的展开就会变得不可理解:
b. 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借助于利益的作用进行;
c. 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
d. 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
②就社会和社会成员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6.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案】(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企业开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
农村家庭也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利益要求和新的权利的产生。为此,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方式。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改革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和人员参与的合资与独资企业,都是全新的社会成分。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原来的组织体系中没有既定的位置,他们就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市场的发育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决定人们利益的状况,拉大了收入差距。在个人之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利益分化在组织上的表现是形成和强化了人们的群体观念,出现了群体认同。观念的一致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为成员谋取利益。
④制度的变化。中国在法制和法治建设、党政关系、行政体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社会的发展。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经济改革其实就是政府放松控制的过程,是政府向社会放权。一是政企分开,政府将经营权、人事权下放给企业,将大部分经济权力下放给社会。二是中央政府大幅度地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干部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方面,还是在政治决策与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在税收、则政和金融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的权力都大大增加。三是政府对公民的管理逐渐放松,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一个控制一切的全能主义政府,在1978年以后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总的趋势是,政府不断弱化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在大部分生产、经营、民事和文化、艺术和学术等领域,政府不再单纯地直接管理,而将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7. 简要分析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方封建社会是一段野蛮和黑暗的历史,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和支配之下,至于政治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
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神权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前者的主要著作是《论神之都》,后者的卞要著作有《论君主政治》、《神学大全》等,他们的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
(2)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
(3)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由此可见,西方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也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