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6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9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12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15
一、名词解释
1.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2.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亮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3.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
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简答题
5. 浮声切响。
【答案】(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
“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S ,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R 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JX 不同。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
①“浮声切响”的内涵
“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论述题
6. 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
【答案】汤显祖的戏剧作品除早年的未完之作《紫箫记》外,主要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前两部作品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体现他对真情的歌颂;后两部作品写封建士子的宦海沉浮,主要是体现他对政治的思考。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汤显祖戏曲作品主要特色
①内容上,“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
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前两剧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束缚人心自由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后两剧都是作者辞官归隐后的作品,都属于以梦写政的政治问题戏,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利禄的矫情的完全否定,同时也都借助佛道两家的出世理想来求得人生的最终归宿。
②结构上,“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千变万化总是情
汤显祖在说到他的四梦创作时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其实“梦”只是戏的表现手法,而“情”才是戏的理想的“梦境" ,至于“情”主于何,归于何,则四剧各有不同的侧重。《南柯记》、《邯郸记》可以说是情生情幻、亦真亦假的人生梦幻路,而《紫钗记》则体现出“情乃无价,钱有何用”的感人真诚。《牡丹亭》之梦,更令人感慨至深:生而死、死而生,做鬼也要做“情鬼”,人地升天,寻寻觅觅,终于获得了纯真的爱情。
③人物塑造上善于心理描写
人物塑造,汤显祖善于“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寻求其喜怒哀乐的潜在根源,并加以细腻深刻、委婉曲折的表现; 而且还善于对人物形象从“玄空中增减圬塑,而以毫风吹气生活之”,进行艺术虚构,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牡丹亭》在这一方面更加突出,如" 游园”主要写杜丽娘为了排遣愁闷,走出深闺,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通过赏春一感春一伤春的感情变化,透露出杜丽娘青春的苦闷与精神的压抑a
④语言上,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
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馆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2)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影响
①汤显祖形象下的剧作家
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溶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这批剧作家有吴炳、孟称舜、洪异和张坚等人。
汤显祖同时代的剧作家和后代剧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受到其深刻启迪。就连“吴江派”盟主沈璟,亦曾改《牡丹亭》为《同梦记》,变《紫钗记》为《新钗记》。臧懋循《牡丹亭》、冯梦龙《风流梦》、徐日曦《牡丹亭》、徐肃颖《丹青记》等剧,都是对汤显祖原作的直接改编。至于陈轼的《续牡丹亭》、王墅的《后牡丹亭》,则是对汤剧的续作。不管这些改编或续作的剧本如何曲解原意、删正音律,都不能掩盖或取代汤显祖原作的思想光彩和艺术魅力。
②汤显祖戏曲作品的社会影响
冯小青“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的绝命诗,以及杭州演员商小玲上演《寻梦》时的气绝而亡(蒋瑞藻《小说考证》)。这些青年女子的死亡,正是封建势力长期压迫所致,同时也表明《牡丹亭》是闺中怨女们的一部知音书和安魂曲。
一本传奇,能够在同时代青年人中激起那么大的波澜,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