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816中国美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2. 古雅
【答案】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3. 游于艺
【答案】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4. 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二、简答题
5. 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答案】(1)“虚实相生”的提出
“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
“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例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6. 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答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
(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
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人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精神。这与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反抗并不意味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
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相互交织。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我”要追求,却不过是走向死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考望”的反抗之中。
和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状态的观察与思索。“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 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既无自我,又无对生命的感觉,“精神胜利法”不可能把阿Q 从终将毁灭的结局中救出来,更不能激起他对施加在身上的各项压迫作“绝望的抗战”。
(4)表现与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
处理知识分子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他没有用过多笔触去展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图景,或直接写实地描摹具体的人与事,而是把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精神世界,对他们的描绘重心也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因此,鲁迅的小说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体现了一种显示灵魂的内在性,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连同作家本人,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
更深一层,鲁迅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里,无情地解剖自己,如《狂人日记》中的“我,‟对自己也吃过人的忏悔,《孤独者》中“我”与魏连殳的关于生存价值的辩论等等,这些都是作家对自己的身份、命运、生存意义的最深入的解剖和认识。这种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是鲁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是小说现代性的独特表现,也正是鲁迅小说的经典意义之一。
7. 浮声切响。
【答案】(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
“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S ,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强调平R 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JX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