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安音乐学院舞蹈801专业课[专业硕士]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以禅喻诗

【答案】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种论诗方式,它是佛学对诗歌理论影响的产物。晚唐以降,僧人和文人过从甚密,彼此以禅喻诗,以诗证禅,遂成风习。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美学已开始深入到艺术创作和欣赏规律的内部,诸如韵味、意境这样一些诗歌审美特征被发现、重视。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要领,就是妙悟。到北宋,诗与禅的结合在理论和创作上更为普遍,可以说形成了一定的风气,苏、黄等人都论说过诗歌创作的妙悟。

2.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 神与物游

【答案】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4.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二、简答题

5. 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何特点?

【答案】《曲品》是一部品评明代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全书共收录明代天启以前的传奇和散曲作家150人、作品名目190多种。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对重要作家作品加以简单的评述。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传奇作品来说,以孙月峰的“十要”为衡量依据

“十要”即“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 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在对各部作品的评价中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但又有他自己的新发展。

(2)吕天成的品曲标准有了一定的新发展

①重视戏曲文学剧本内容的真实和情节的新奇

”他评如他评《荆钦记》云:“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还魂记》云:“杜

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②强调化工肖物之美,而无人工雕琢之迹

《曲品》卷上评高明时则说:“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卷下评《拜月亭》云:“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要求剧本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例如吕天成在评《琵琶记》云:“蔡邕之托名无论矣,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评《结发》云:“情景曲折,便觉一新。”

③要求描写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

如吕天成在评《金印记》:“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评《符节》:“描写田、窦炎凉态,曲折毕尽,的是名笔。”由此可见,吕天成的《曲品》对戏曲的文学剧本是非常重视的,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批评中是比较突出的。

三、论述题

6. 试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答案】《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本意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是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境,为忙碌的人们营造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依约于耳,混漾于目的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之中放松精神,气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其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

(2)“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

郭熙眼中的“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可视为

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纲领。其要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细看,俯仰万象,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神相感想合,相通相融,进而取其精,聚其粹,悟其妙,得其神。这样的关照,靠的不仅仅是眼观,更要心观,强调的不仅仅是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相融

(3)“神与聚成之”的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郭熙提出的“神与聚成之”,可视为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对于画家来说,只有既注重全面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注重澄怀虚静的心境陶养,才能逐步做到境界已熟,心手已应,进而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进而心与物化,神与俱成的创作境界,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划一的最终抵达。

(4)“三远”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

郭熙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①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通向“道”

魏晋玄学追求“道”,因而也必然追求“远”。《庄子•逍遥游》中“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是追求“道”,也是追求“远”。所以《世说新语》中有“玄远”、“清远”、“通远”、“清淡平远”、“体玄识远”、“旷远”、“远志”、“深远”、“远意”、“清远雅正”、“远致”、“弘远”等概念。“远”可见“远”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境界。因为“远”就是“玄”,就通向“道”。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可以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②“远”的意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山水本来也是有形质的东西。但是“远景”、“远思”、“远势”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并且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通向“无”。山水形质的„„有”烘托了极目远处的“无”,反过

“虚”和“实”的统一,来,极目远处的“无”也烘托了山水形质的“有”。这种“有”和“无”、就表现了“道”,

表现了宇宙的一片生机。而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郭熙的“三远”说是山水a 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

画面中“远”的空寂,不仅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使人的思绪跟随山水之远而无限飞跃,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躁,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远是其山水画创作的心灵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