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勘乱总动员

【答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在1947年7月4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并颁布了“总动员令”。7日,蒋介石发表了“勘乱建国”演说。18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勘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并在各地召开“数乱建国动员大会”,这就是国民党的“戮乱总动员”。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人民团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敏乱,并在各地召开勘乱建国动员大会。裁乱总动员的目的除了要动员国民党进行顽固斗争外,更重要的是要疯狂搜刮国统区的人力物力,残暴镇压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并要实行“总体战”。但种种措施并未挽救国民党的统治,总动员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3.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答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是1932年国联调查团对日本侵华事实的调查报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并把事件的解决寄托在国联主持的“调停”上。1932年1月,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英国代表李顿仟团长。10月,调查团公布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报告书》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提出了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国民党对《报告书》表不原则上接受。“国际共管”反映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暴露了欧美国家欲控制中国东北的企图。

4. 八一宣言

【答案】八一宣言是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名义于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通称。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国民政府加紧卖国的情况下,亡国灭种的大祸追在眉睫。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或利害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该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最后号召全民总动员,

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5.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

1933年1月,1936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

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6. 国民会议运动

【答案】国民会议运动是孙中山晚年接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事和平救国而唤起民众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孙中山应邀北上主持大计,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夺取解决国事权利的斗争,广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各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7.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乱”,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8. 华北事变

【答案】华北事变是1935年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的统称。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

10月,11月,离中国。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论述题

9. 试论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替变化。

【答案】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趋势。

(1)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1919年5月~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上。五四运动的矛头指向的是北洋军阀和它的后台帝国主义。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北伐的对象即北洋军阀。同时,北伐影响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他们干涉和破坏革命。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而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激烈,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右倾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但他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矛盾。这个时期,尽管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 共产党内部路线斗争激烈,但这些都是局部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只是在小同程度上影响国共两党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并激化。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并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七七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抗战,共产党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但这时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国民党经常制造反共摩擦,如“皖南事变”等。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等都在民族矛盾面前退居次要地位。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后。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妄图统治世界。为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随着抗战胜利,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最后,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10.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