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906经济学基础综合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哪些具体模式? 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具体类型,是指对特定类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规定及其基本运行机制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几种模式及特点如下:

(1)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模式

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模式是社会卞义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模式,比较适合在战争时期或紧急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都集中在国家手中,经济运行依靠国家行政强制和精神动员,采取自上而下的命令式和垂直方式进行调节,企业成为整个社会“工厂”的一个“车间”。苏联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形式。

(2)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

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首先形成的,后曾为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宏观经济决策及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决策集中于中央政权; 经济运行以行政权力的等级结构为基础,采取自卜而下垂直式的管理方式控制经济活动; 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3)竞争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

竞争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亦称“兰格模式”。它是波兰经济学家兰格首先阐述和总结出来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但容许存在部分私有制经济成分; 经济决策是一个分权的体系,即存在一个由中央计划层、企业和家庭(或个人)的二级决策体系; 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偏好是生产和资源分配中的指导标准,社会只存在真正的消费品市场和劳动服务市场,其他生产要素并不存在真正的市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能通过市场均衡形成,而是由中央计划局通过模拟市场竞争(反复试错法)确定。

(4)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亦称“南斯拉夫模式”或“自治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前南斯拉夫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勇敢实践与尝试。其主要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是若干个集体经营的独立自治实体的集合,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一定范围存在与发展; 国家、企业和家庭(或个人)三个层次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分散决策; 国家给企业以充分自主权,市场调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普遍性作用,计划调节在经济运行中仍是必要的,但与市场调节

相比处于第二位。

(5)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亦称“布鲁斯模式”或“分权模式”。布鲁斯是一位对经济体制改革有过重大影响的波兰经济学家。他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决策权划分为宏观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决策和个人家庭经济决策三个层次。他认为第一个层次经济决策集中于中央计划部门,后两个层次的经济决策分散化就是“分权模式”,或叫“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为了实现从“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变,首要问题是扩大企业决策权,还权于企业。

(6)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亦称“锡克模式”。该模式是由前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提出来的。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内部存在多元化经济利益主体,“全体企业职工集体所有制”是计划性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市场经济是该模式运行的前提,多元利益主体所产生的矛盾,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到协调和解决; 经济运行仍需要计划,计划功能在于弥补市场的不足。锡克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是“含有计划机制的市场经济”,在东欧许多改革派经济理论家中,锡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最为深刻。此外,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是有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从另一角度表达了锡克模式的基本构想。

2.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怎样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案】(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扩大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取得较快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科技还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并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就必须积极和善于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其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来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扩大对外开放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但也要看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些主要因素将成为国内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适应这种新形势,就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也就是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弥补国内市场与资源的不足,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接轨,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途径:

①提高和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代,提高经济实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创

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在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要在人力素质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商品质量、完善市场体系等方面,形成新的优势,构建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学习、引进先进的经营机制、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中,不但资金、技术、资源等实体性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经营管理等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性、运筹性的经济增长因素也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的学习和引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③在国际竞争中要求的生存和发展,还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世界经济的走势与行情,了解国际通行的规则与做法,了解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使我国处于有利地位。

④要善于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变迁调整中的机遇,利用发达国家产品升级、技术更新转移等机会,积极引进适用技术、开拓市场,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

3. 为什么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己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必须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大规模的投入,极大地消耗资源,效率得不到提高,导致经济建设与环境、结构不协调,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只有加速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的挑战和竞争。当代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质量、效益和人才的竞争,这此都与经济的集约型增长相联系。因此,要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保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经济集约型增长提供了条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