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06西方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拉威尔

【答案】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与德彪西同为二十世纪法国音乐的代表,创作受到西班牙民间音乐和俄罗斯乐派的影响,和声与曲式在传统基础上富于个性,配器技法炉火纯青。代表作有芭蕾舞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钢琴曲《水之嬉戏》等。

2. 大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

,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

奏部”。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3. 咏叹调

【答案】歌唱性很强、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作。17世纪以后,咏叹调专指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咏叹调受到极大的欢迎,以至于18世纪初,咏叹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逐渐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4. 清唱剧

【答案】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等,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

5. 经文歌

【答案】形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语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

6. 邓斯泰布尔

【答案】文艺复兴早期享誉欧洲的英国作曲家。留存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弥撒曲、等节奏经文歌和世俗歌曲等。他用一个固定的定旋律声部来统一弥撒曲各个乐章,以等节奏型来处理经文歌

的各个声部,是“新艺术”成就的延续。他在声部写作时大量并置三六度,对欧洲音乐发展有较大影响。

7. 伪音

【答案】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 —b 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 唱成,把f 唱成,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musica ficta)。“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

8. 第二维也纳乐派

【答案】以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及韦伯恩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作曲家群体,又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师徒月人都出生干维也纳,并且在音乐创作中彻底瓦解17世纪运用以来的调性体系,创用“十二音体系”的全新作曲法,使他们在20世纪作曲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二、简答题

9.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与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在西方现代音乐史上有这样一个评价:如果仅仅提一部20世纪的经典管弦乐作品,那么《春之祭》必是首选之作。虽然这仅是一家之言,但无不说明斯特拉文斯基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舞剧音乐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和画家毕加索一样,他也具有不断实验,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其创作经历了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主义音乐的转变过程。

(2)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①第一阶段(至1920年前):俄罗斯风格时期。这时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俄罗斯古老习俗和宗教礼仪的兴趣以及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音乐的影响,以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为代表。

②第二个阶段(1920~1951):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这时的他身处瑞士和法国,反对浪漫主义宣泄情感的音乐,开始复古,作品形成了新古典主义风格。从1920年的《浦契涅拉》开始,到《众神领袖阿波罗》(1927~1928), 《小提琴协奏曲》(1931),最后以1951年的歌剧《浪子历程》结束这段时期的创作。

③第三个阶段(1951~1971):序列主义音乐时期。1952年受韦伯恩的影响,开始写十二音音乐,1956年又进入整体序列音乐的探寻。合唱《哀歌》(1958),《安魂赞美诗》(1966)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3)艺术成就:

①作为20世纪的音乐领袖,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在影响同时代作曲家的同时也使他们不可抗拒地追随其后。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音乐写作是他引领的两个重要的音

乐潮流; 作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倡导者,他主张对古典时期的美学原则进行反思和重新运用,并作有该音乐风格的标志性作品《浦契涅拉》。

②斯特拉文斯基为俄罗斯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佳吉列夫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舞剧作品,表现了俄罗斯古老的民俗特色和宗教精神,以《火鸟》《春之祭》为代表。

③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节奏作为创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突破了强弱规则交替的限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状态; 旋律常建立在一个音域狭窄的短小片断上,呈锯齿形,没有起伏,服从于音乐的整体需要; 和声模糊,不采用三度叠置的结构; 配器时,常寻找乐器的特殊音区和演奏法,偏爱管乐,不喜欢弦乐,因为弦乐的情感表达容易引起人们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联想,与他的创作原则不符。

10.简述协奏曲的发展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

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以C.P.E. 巴赫和J.C. 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J.C. 巴赫的协奏曲中,有了明确的三乐章布局:第一乐章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 )形式,这是一种具有奏鸣曲雏形的结构; 第二乐章常用小步舞曲(minuet ); 第三乐章常用舞曲性的回旋曲(Allegro-rondo )结构。

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迪和巴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五十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

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

从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显得轻盈典雅、细腻精致,摒弃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沉重肃穆的风格。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乐章取消双呈示部原则,演奏家常参与华彩段的创作,各乐章采用不间断的写法,运用标题音乐因素,强调民族风格等。

20世纪的协奏曲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出多种手法、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11.简述亚纳切克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亚纳切克(Leos Janacek , 1854~1928),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最重要的创作集中在歌剧与合唱方面,音乐生涯的前半部分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专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