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667音乐理论综合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阿依达》

【答案】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埃及背景的法国大歌剧作品,剧情讲述埃塞俄比亚公主阿依达被掳至埃及后,她与埃及将军拉达梅斯的爱情与爱国利益间的冲突,最终二人共同殉情。歌剧有效运用“主导动机”对人物性格心理进行刻画,并有许多出色的唱段,如“圣洁的阿依达”“祝你凯旋归来”等。

2. 格里格

【答案】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挪威音乐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培尔·金特组曲》《a 小调钢琴协奏曲》《a 小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等,其中《培尔·金特组曲》最著名。《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配乐中最精彩的一段,旋律婉转动人,深受挪威人民的喜爱,因此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格里格的创作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大型体裁,多数为器乐小品形式,小巧精练、诗情画意、清新自然; 其作品很少出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与挪威社会当时的发展状况以及作曲家本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3. 《大地之歌》

【答案】马勒创作的交响声乐套曲,共6个乐章,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的《悲歌行》《春日醉起言志》和《送别》等诗歌为歌词,表达了作曲家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生意义的探求。

4. 古诺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创作集中在歌剧和宗教音乐领域,代表作有歌剧《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还作有弥撒曲、清唱剧和安魂曲。

5. 雷电一暴风雨;

【答案】

6. 交响乐

【答案】交响乐是指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它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

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调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活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在交响乐发展史上出现了三位巨匠:海顿、贝多芬和莫扎特,他们对于交响乐发展和成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是交响乐形式规范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代表作品是《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

二、简答题

7. 古希腊的戏剧音乐。

【答案】悲剧是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源于最初的“羊,直接前身是祭祀酒神的酒神颂歌,以合唱为主,后引进一个戏剧演员,与合唱队形成应答人剧”

形式,在悲剧发展的全盛时期多至三位演员同时登台歌唱、吟涌和表演,表演的内容以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为主,在半圆形的露天剧场演出。

悲剧在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利庇德斯手中达到项峰,他们的经典名作: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欧利庇德斯的《美狄亚》堪称人:类悲剧史上的典范剧作,是后世无数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几千年以来常演不衰。悲剧是古希腊戏剧音乐的最高成就。

喜剧源于酒神祭典上的狂欢歌舞,公元前6世纪,诗人苏萨里翁对它进行了改造,使之具有诗歌的结构和合唱歌队,初具喜剧的形式。喜剧形式自由、嘻笑怒骂、针贬时弊,其发展随着希腊民主政治的由强变弱而分期,可分为旧喜剧,中喜剧和新喜剧三个阶段。最著名的喜剧作家是旧喜剧时期的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有《阿卡奈人》和《鸟》。

8. 室内乐及其产生与发展。

【答案】(1)含义: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

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2)产生与发展: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但如果从历史角度考察它,就会发现这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16~18世纪初,当时的音乐被分为:三大类:教会音乐、戏剧音乐和室内乐,当时的室内乐与教会音乐、戏剧音乐的表演场地和规模有所不同,它是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

,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 奏)

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晶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人的承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 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

,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

求有六或七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钢片琴等。

9. 格里高利圣咏中的教会调式是怎样构成的,其音阶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照圣咏的结束音(d 、e 、f 、g )、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根据这些因素排列出四种调式音阶,以此作为正调式; 同时,以每个正调式结束音的下方四度音作为副调的始音。这样,在11世纪就基本确定了教会调式的八种形态:

第一正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第一副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第二正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第二副调式:si do re mi fa sol la si

第三正调式:fa sol la si do re mi fa第三副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第四正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第四副调式:re mi fa sol la si do re

1547年,音乐理论家亨利·罗利斯(Heirnich Loris 别名Glareanus , 1488~1563)又提出了“爱奥尼亚”(aeolian )和“伊奥尼亚”(ionian )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副调式,与前面八个调式合为十二个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了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

第五正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第五副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第六正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第六副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10.简述布列兹及其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布列兹(Pierre Boulez, 1925~),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是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2)代表作品:

《无主的锤子》(为人声及室内乐重奏而作),《重重皱褶—马拉美肖像》(女高音和乐队),为两架钢琴作的《结构I 》《结构II 》,六首弦乐四重奏等。

(3)艺术成就

①他对20世纪的序列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作以韦伯恩后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梅西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