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43哲学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识
【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2. 社会革命
【答案】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社会形态的实践方式。‘已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只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见如花的程度,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时,就具备了发生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而先进阶级用先进思想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则是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社会革命是一系列客观和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3.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4. 概念
【答案】概念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己经超出了感性直观,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5. 思想体系
【答案】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它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它是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6. 重点论
【答案】重点论是指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7. 形而上学
【答案】“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 意识形态
【答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9. 世界观
【答案】世界观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10.度
【答案】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质和量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量统一体就会破裂,转化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适度”原则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度的上下极限称作“关节点”,又称“临界点”。在此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11.交往形式
【答案】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人们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不同,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概念,它的产生过程是和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的。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更多的是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
12.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 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二、简答题
13.国家有哪些特征?
【答案】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①奴隶主和奴隶原来属于不同的氏族,没有血缘关系,现在必须居住在同一地区。
②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也发生分化,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沦为奴隶,原来的氏族机关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
③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商业的繁荣,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居住着外地来经商的人,氏族组织不能管理这些外地人,外地人也无权参加氏族组织的管理。
因此,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它必须让位于按地区划分居民,让位于国家组织。
(2)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在氏族公社时期,每个居民都有武装,是为了抵御其他氏族和部落的侵犯,对内不起作用。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武装力量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则侵略他国或抵抗他国侵略。
14.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辩证形式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①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