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29中国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册

,详【答案】黄册是明初用作征收赋税依据的户籍档案。开始编制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

细登载全国所有编入里甲人户的情况,如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以及所属户类(民户、军户、匠户)等。这种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其编造以里甲为单位,每里编为一册。册凡四份,一份上送户部,其余三份则由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上送户部者,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因黄册是明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所以又称赋役黄册。

2. 常平法

【答案】常平法是指唐刘晏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其主要措施为:①在各道设巡院,以勤廉干练者为官,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政府如遇贵则卖,遇贱则买; ②让其每旬每月上报各州县的雨雪天气丰歉情况,在丰收地区,便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粮食; 在歉收地区,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卖粮食。这样就使政府能及时调整物价,稳定市场,政府也获得了大利。此法主要是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 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 全真教

【答案】全真教又称全真道、全真派是指金元时期盛行的道教新宗派。大定七年由王喆创立。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教义宣扬除情去欲,以柔弱为本,以清静为基,反对烧铅炼丹,提倡静坐苦修,以得道成仙。金末,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

,是研究中西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

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至其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

5. 长平之战

【答案】长平之战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后耗时三年。公元前260年,

秦攻韩,义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赵军损失四十万余人,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此战后秦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其统一中国的进程。故此战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6. 剃发令

【答案】剃发令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强迫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剌满族发型的政策。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次年,清兵进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剌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从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

7. 法家

【答案】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法”

,集法家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8. 总督

【答案】总督是指清朝地方军政大员。一般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由总督兼理。总督官从正二品。乾隆时全国共设有八个,即①直隶总督,管辖今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驻保定;②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宁;三闽浙总督,管辖福建、浙江二省,驻福州;④两湖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二省,驻武昌;⑤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二省,驻兰州;⑥四川总督,驻重庆,又驻成都;⑦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二省及南海诸岛,驻广州;⑧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二省,驻贵阳,又驻云南。八大总督中,

直隶、四川总督各兼其省之巡抚事,陕甘总督亦兼甘肃巡抚。至光绪末年,又増设东三省总督,合为九督。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9. 宣王中兴

,厉王死【答案】宣王中兴是指西周宣王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共和十四年(前828年)

于氦,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的民族展开斗争。自西周中叶以来,西北地区的戎、狄、脸貌诸族逐渐强盛,而地理位置上临近西周王豁,故已成为周室的主要威胁。宣王多次对上述诸侯进行征伐,

俘获甚众; 同时对东南淮夷、南方楚国作战,也数次获胜。为巩固战果,宣王还续行分封,在邻地边区又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其在位46年,到后期国势又走向衰退。

10.刘备

【答案】刘各(161~223年)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字玄德,东汉皇族的远支,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以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来荆州又被

,年号章武,次年为报吴夺荆州及杀关羽孙权占领。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之仇,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在夷凌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狼狈逃回白帝城,小久病残,死前将蜀汉及后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二、简答题

11.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2)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治理当地部务,又设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乾隆中期后收复南疆各回城,不再设扎萨克,皆因其旧制,置各色名目的大小伯克等官员,品秩自三品至七品不等,他们归朝廷派驻当地的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和办事大臣等统辖。

(3)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僧官有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喇嘛、大喇嘛等,专司教事。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

,以理政事。仔谭(四品)以下各官为佐理政事官,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名或其他行(三品)

政事务等。戴璋(四品)以下武官,为各城典兵官。边营官(五品,后藏无设)以下各官,为各营寨的治民官。清朝中央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选补,并听命于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