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答案】(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a.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b. 衰减模型。Treisrnan 对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J.R.Deutsch 和D.Deutsch 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2)具体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
具体名词(生活用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等)。
②控制变量
实验环境、被试的听力情况、身体状态等。
③实验程序
a. 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的方式)进行报告。如果被试以耳朵为方式报告的成绩较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b. 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而右耳为非追随耳,实验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回忆右耳所听到的内容(非追随耳),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容,则支持衰减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自菜、菠萝、大象等,要求被试对听到的动物名词进行回忆,如河马
和大象,如果被试回忆出的动物名词,左右耳的成绩没有差别,则支持晚期选择模型。
2. 记录眼动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人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网膜上处于最佳位置。记录眼动的方法有:
(1)电流记录法(EOG )
眼球运动可以产生生物电现象。电位的变化由置于皮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入放大器,并通过示波器或记录器显示出来。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
①角膜反光法
在眼球运动过中,角膜对来自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角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角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
巩膜比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入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方向的眼动和水平方向眼动。
③普金野图像法
普金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干光学界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分别用什么实验验证? 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三种,分别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2)三种过滤器理论的验证实验
①早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实验验证。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②中期选择模型采用追随耳实验验证。即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
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③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识别实验验证。即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
(3)三种过滤器理论的不同点
①早期选择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
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②中期选择模型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 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③晚期选择模型,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
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4. 举例说明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答案】在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1970)的实验研究了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让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与词干补笔。
遗忘症病人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中都比控制组差。但在其余两项测验中,遗忘症病人与控制组的成绩一样好(词干补笔中控制组稍优于病人,但差异不显著)。换句话说,遗忘症病人也能保持词语信息,但是这种保持要在特定的测验中才能表现出来。
5.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答案】(1)减数法的定义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互
(2)减数法的原理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把反应时分为三类:
①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也称为基线时间,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②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
③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