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哪些? 它们真的可以消除实验中的所有误差吗? 为什么?
【答案】(1)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一种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一种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④随机化法。即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一种实验技术。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目的的一种实验技术。
⑥统计控制法。属于实验后控制技术,即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的控制方法。
(2)它们不能消除实验中所有误差,主要是因为:
①因为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减少误差,来使测量值不断接近真实值。
②测量值的获得受到测量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只能不断减小,但是无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简单的长度测量,人们所使用的量具的测量范围会影响人们获得的测量值。当人们采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可以精确地到1毫米,而当人们采用更精确的最小刻度为0.1毫米的量具时,人们所获得的测量值则可以精确地到0.1毫米。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与物理学实验一样,心理学在不断接近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去推断理想实验的结论。
2.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答案】(1)减数法的定义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它是由唐德斯首先提出的,故又称唐德斯减数法互
(2)减数法的原理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把反应时分为三类:
①简单反应时(A 反应时),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也称为基线时间,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
②选择反应时(B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
③辨别反应时(C 反应时),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做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
根据A.B , C 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反应时-A 反应时; 选择时间=B反应时-C 反应时。
3. 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案】(1)实验目的
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
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 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
(3)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 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 作为被试内变量。自变量A 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自变量B 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所示。
表 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
(4)数摒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4. 举例说明什么是过程效度? 什么是结果效度?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答案】(1)过程效度
过程效度是基础研究的目标,关注的是表面结果背后的基本心理过程,通常是研究极为基本的心理过程以便概括为普遍规律。例如,基于空间的注意或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实验范式,分别对“空间”或“物体”作了严格的、清晰的规定。
(2)结果效度
结果效度是应用研究的目标,关注的是行为变化本身。例如,在预防交通事故的研究中,事故频率是关注的焦点。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词汇量与社交技巧是关注的焦点; 应用领域的研究者想要把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获得的结果推广到更一般的场合。
(3)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结果效度与过程效度各有两个水平:内部水平与外部水平。内部水平指研究在某具体情景设置下的有效性,外部水平指超出该具体设置的概括化。
内部结果效度的评估始于统计显著性检验,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意味着特定设置下的研究结果是有效的,而不是随机产生的; 但外部结果效度的评估要求超越统计的推论,例如,当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时,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内部过程效度与外部过程效度的评估都依赖超越统计的推论,这是因为过程效度本质上不是数据、事实本身,而在概念。
5. 举例说明边界范式?
【答案】(1)边界范式是Rayner (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b 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而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如音、形、义)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情况。
(2)边界范式的具体程序包括以下几步,如图所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