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807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敞地制
【答案】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叫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
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2. 索尔(苏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
3. 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答案】科恩的多级世界模型是柯恩在其1973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提出,反映了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他首先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陆缘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他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地缘战略区; 第二等级是区域性的,称为地缘政治区。第一等级根据战略特点分为两个大区,一个是海洋贸易世界,另一个是欧亚大陆世界。它们分属于两个集团。第二等级是根据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一致性而分出其地缘政治区。
4. 区域发展战略
【答案】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是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5. 环境问题
【答案】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6.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7.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
,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
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8. 行为地理学
【答案】行为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9. 政治地理结构
【答案】任一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单元是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10.洪堡
【答案】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二、简答题
11.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行为规律。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
要。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12.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答案】(1)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2)地理学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休系。
(3)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其与自然地理学以及经济地理学共同构成了地理学大类。
13.解释哈格斯坦德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答案】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1)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下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一个人在一天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用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则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十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时空棱柱体模式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4个人每天在家里呆12h ,外出活动12h 的情况。A 和B 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时,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乘车者B 比步行者A 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棱柱体。C 和D 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8h ,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若是乘车者D 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0.5h 的路程,那么他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