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大学作为重要的社会构成部分,基于自身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的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局限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和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的的大学——政府联合共建层面。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学科优势与特色积极应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多元需求正是现代大学的价值所在。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了国家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大同市实验小学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与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机构、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本研究聚焦新课改背景下大同市中小学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大同大学为区域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的应然、已然与未然,意在弥补国内从实践层面探讨大学服务区域社会教育发展之不足,对于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完善大学社会责任理论具有推进意义。
论文从“大学的社会责任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大学社会责任的区域性”,“大学社会责任的实现基础”和“对当前我国大学社会责任的反思”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分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从服务需求方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服务提供方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明确了大学社会责任视域下大学服务区域中小学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在对大同大学、大同实验小学、大同文物局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所获得的一手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大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中大同大学提供服务的必要性、可能性与面临的问题,尝试从政府、大学、社会有机合作角度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