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620中外音乐史[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贝尔格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一战前从勋伯格学习,成为“新维也纳乐派”成员。创作技艺精湛、善于表达深刻感情,自由无调性歌剧《沃采克》为他树立了崇高声誉,运用十二音体系写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歌剧《璐璐》显示了其出众才华,前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协奏曲之一。

2. 巴托克

【答案】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作品高度创新,在吸取匈牙利民间音乐素养的同时,借鉴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手法,形成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对20世纪音乐影响颇大,代表作有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哑剧《神奇的满大人》、钢琴组曲《小宇宙》、《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作的音乐》,6首弦乐四重奏蕴含深刻的思想,在20世纪有着崇高的地位。

3. 多尼采蒂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作有歌剧75部,代表作《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宠姬》《爱之甘醇》《军中女郎》《唐·帕斯夸来》等。

4. 古钢琴

【答案】盛行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种类的统称,通常有楔褪键琴和羽管键琴

,形制较小,音量有限,适合室内演奏; 羽两种。楔褪键琴用铜楔击弦发音,又称“击弦古钢琴”

,形制大型,多有两层键盘,发音洪亮,音色清脆,管键琴用羽管拨弦发音,又称“拨弦古钢琴”

在巴洛克时期常担任通奏低音乐器。古钢琴在18世纪晚期逐步被近代钢琴所取代。

5. 组曲

【答案】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一库朗特一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体裁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法国作曲家库泊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 普塞尔

【答案】巴洛克时期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作有各种音乐种类:教堂音乐、戏剧音乐、宫廷颂歌、键盘音乐和室内音乐,所作戏剧音乐多为戏剧配乐和半歌剧,如《阿瑟王》、《仙后》等,唯一的歌剧作品《迪多与埃涅阿斯》受到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影响,同时又具有突出的英国特色。

7. 夏空

【答案】16世纪末西班牙的民间舞曲体裁,17世纪以后进人艺术音乐,时常在歌剧或键盘乐曲中出现,节拍为3/4或3/2,速度缓慢、从容不迫,多为小调,其性格特点相近于帕萨卡里亚,但结构为基于固定和声序列的主调式变奏,致力于夏空创作的巴洛克作曲家有弗雷斯科巴尔第、帕赫贝尔、布克斯特胡德和巴赫。

8. 法国序曲

【答案】17世纪在歌剧、清唱剧和芭蕾舞剧之前演奏的器乐曲,由“慢—快—慢”三段组成,一般包括一个庄严缓慢的附点节奏段落,继以一个模仿风格的快速段落,最终以快速段结束。法国序曲由法国歌剧作曲家吕利创用。

9. 《平均律钢琴曲集》

【答案】巴赫为键盘乐器而作的两套曲集,第一集1722年左右完成于克滕,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1740年左右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集各有24首前奏曲和赋格,用遍24个大小调写作,每一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上,但主题间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曲显示了巴赫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作品的最高杰作。

10.奥尔加农

【答案】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和作曲手法,约见于公元10世纪的音乐记载中。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写作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形成复调形式,由最初的“平行奥尔加农”、“反向

,发展到带花唱的“华丽奥尔加农”,及有节奏模式的“有量奥尔加农”和斜向的奥尔加农”。

二、简答题

11.简述斯美塔那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他积极参加民族文化的建设,斯美塔那(B.Smetana , 1824~1884)

对交响诗的民族化和民族歌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雅那切克等捷克音乐家。

(2)代表作品: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与钢琴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

二重奏《来自我的故乡》等。

(3)艺术成就:

①明确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他以本国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和乡音乡情为题材,创作了

,为捷克民族歌剧和交响诗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和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发展打下基础。

②在技法的运用上,旋律伴随着捷克民歌的因素,节奏具有民间舞的特点,体裁上常用波尔

卡等民间音乐形式; 他将捷克的民族音乐发展到新水平。

12.简述凯奇及其艺术成就。

(1)人物简介

约翰·凯奇(John Cage , 1912~1992),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是个孜孜不倦的试验家和不遵守音乐规律的人,从印度音乐、禅宗哲学以及中国《易经》中吸取养分,对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和无声音乐进行了探索。

(2)代表作品

钢琴音乐《冬天的音乐》(1至20名演奏者),机遇音乐《变化音乐》,无声音乐《4分33秒》《0'00'' 》(任何人用任何方式演奏)等。

(3)艺术成就:

①倡导偶然音乐,创作了《4分33秒》《0'00'' 》等著名作品。在限定时间、寂静无声的演出过程中,来自观众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成为音乐的一部分,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演绎音乐。该作品反映了他的艺术理念: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②他的音乐改变了演奏者的作用。在传统音乐中,演奏者在不改变音符的情况下精确地演绎作曲家的作品; 而在偶然音乐中,演奏家在演出时还要参与创作,担负起作曲家的一部分下作。

【答案】

13.德国的恋诗歌手和名歌手。

【答案】(1)恋诗歌手:

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下半叶,在德国出现一种被称为“恋歌”(minnesang )的方言抒情歌曲,唱这类歌曲的歌手即“恋诗歌手”(minnesinger )。他们之中有很多是贵族骑士,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而且常常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乐曲多为一拍子或四拍子,采用爱奥尼亚调式、分节歌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称为“巴体歌曲”(barform )的分节歌,其旋律发展的基本结构

,即前两句歌词用同一个旋律(aa ),新的旋律(b )配上新的歌词,类似于副歌。 为(aab )

(2)名歌手:

名歌手是15~16世纪在恋诗歌手之后出现的,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的崛起而产生,并且逐渐替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大多是中产阶级或具备某种手艺的诗人,他们不到处游荡,而是隶属于有组织的行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通过各种歌唱比赛,按照严格的评分标准来评定,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瓦格纳的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就是对这段史实的描述。

14.简述弥撒曲的发展。

【答案】(1)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8世纪时罗马天主教把弥撒曲定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是马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