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79中外音乐教育史[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答案】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五幕歌剧,台本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编写,叙述了剧情:基辅大公之女柳德米拉被魔鬼所掳,大公允诺将女儿许配给救出她的勇者,最终骑士鲁斯兰救出柳德米拉与之成婚。歌剧创造了典型的俄罗斯音乐风格,是俄罗斯歌剧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其序曲为交响音乐会的常演曲目。
2. 德沃夏克
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答案】创作遍及声乐与器乐的各个领域。作有9部交响曲(如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1部歌剧(如《水仙女》)、40多首室内乐(如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以诗人爱尔本的叙事诗集《花束集》为题材写作的交响诗(如《金纺车》)等。曾在美国任职,部分作品体现出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影响。
3.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答案】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作品,以尼采的同名哲学著作为依据,结合作曲家的理解,对人类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直至尼采的超人学说进行了解说,作品分为日出、行板和赋格三部分。
4. 罗西尼
【答案】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创作歌剧约40部,包括正歌剧《谭克雷蒂》
,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奥赛罗》《灰姑娘》《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和大歌剧《威廉·退
尔》。
5. 《费德里奥》
【答案】贝多芬创作的唯一歌剧作品,采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盛行的“拯救歌剧”题材:青年女子莱奥诺拉为解救被冤屈囚禁的丈夫弗洛列斯坦,装扮成男子,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与监狱长皮扎罗斗智斗勇,最终夫妻团聚。莱奥诺拉体现了具有高尚隋操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理想形象,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信念。贝多芬为此剧写作了四首序曲。
6. 邓斯泰布尔
【答案】文艺复兴早期享誉欧洲的英国作曲家。留存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弥撒曲、等节奏经文歌和世俗歌曲等。他用一个固定的定旋律声部来统一弥撒曲各个乐章,以等节奏型来处理经文歌的各个声部,是“新艺术”成就的延续。他在声部写作时大量并置三六度,对欧洲音乐发展有较
大影响。
7. 梅西安
【答案】法国作曲家和管风琴家。少年时曾从杜卡斯和迪普雷学习作曲和管风琴,青年时为“青年法兰西小组”成员。创作风格十分独特,音乐语言采用各种声音元素——鸟语、印度音乐、素歌、东方打击乐、巴托克的夜乐等,迥异的元素被他融合成为协调的整体。主要作品为《图伦加利拉交响曲》、《时间终结四重奏》、钢琴曲《圣婴十二默想》等。
8. 理查·斯特劳斯
【答案】浪漫主义晚期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19世纪末重要的交响诗作曲家,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还写有歌剧《莎乐美》和《玫瑰骑士》等,音乐风格衔接了19世纪与20世纪。
9. 大协奏曲
【答案】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
,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
奏部”。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10.勃拉姆斯
【答案】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追随古典传统,坚持写作无标题的纯器乐音乐,主要创作成
就体现于4部交响曲和24首室内乐作品,风格含蓄内省。还写有大量艺术歌曲、合唱曲和钢琴曲。
二、简答题
11.简述许茨。
【答案】(1)人物简介:
,比巴赫早出生一百年,是巴赫之前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管风许茨(H.Schtitz , 1585~1672)
琴家。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基本上不把圣咏或众赞歌作为创作素材。许茨有五百多部作品被保留下来,它们是融合了意大利风格和德国风格的宗教音乐,其风格为巴罗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许茨死后长期被忽视,直到浪漫主义时期(1830年前后)才被门德尔松等人重新发现,加以推崇。
(2)代表作品:
宗教声乐作品《大卫诗篇》《耶稣复活的故事》《圣歌集》《圣诞清唱剧》《基督临终七言》等。
(3)艺术成就:
将意大利风格移植到德国传统的复调音乐中,他的宗教音乐作品成为巴赫之前的最高典范,为巴罗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12.简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
【答案】(1)兴起与发展:
牧歌(madrigal )大约产生在1530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多声部世俗音乐体裁。它最初只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娱乐而作,歌词的文学性很高,内容常常描写爱情或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演形式一般为三四个声部的合唱,表演范围局限在小场合,如家庭聚会等。
16世纪下半叶,牧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它在玛林秋、杰苏阿尔多等人的手中渐趋成熟,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到顶峰,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载。它常以世俗爱情、讽刺寓言为内容,表现手法丰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复调对位形式转为主调音乐形式,合唱通常为五六个声部,有时还会加入独唱; 牧歌发展到后期时运用了戏剧的手法,这使得当时的音乐渐渐接近人文主义者理想的古希腊式音乐。之后,意大利牧歌又在英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1520~1550年。这个时期的牧歌性质与弗罗托拉相似,采用自由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为主,多作四声部和弦式处理。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Adriaan Willaert ,约1490~1562)、韦尔德洛(P.Verdelot ,约1470~1552)和阿卡代尔特(J.Arcadelt ,约1505~1568)等。
中期:1550~1580年。该时期的牧歌着重于诗文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的字都加以强调,较多使用半音法,作曲手法以对位为主,大都是五声部的配置。代表作曲家有罗勒(Cipfiano de Rore , 1515/16~1565)、蒙特(Philippe de Monte,约1521~1603)等。
晚期:1580~1620年。该时期的牧歌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而且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了单声部独唱形式,半音法广泛使用,音乐的表现具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代表作曲家有:马伦齐奥(Luca Marenzio ,1553~1599)、杰苏阿尔多(C.Gesualdo ,约1560~1613)和蒙特威尔第(C.Monteverdi ,1567~1643)等。
13.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形式和代表作家。
【答案】(1)含义:
在古希腊的艺术中,悲剧(tragedy )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体裁。悲剧一词在希腊文中文为“山羊之歌”的意思,与酒神相关。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一一一位象征着放纵、狂野、享受的神,悲剧的起源就是从对这位酒神的敬仰开始的。在为酒神举行的庆典中,人们要唱酒神颂歌。相传在酒神身边,有一位半人半羊的随从,因此,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就会身披羊皮,戴着羊角和羊胡须,扮成酒神的随从载歌载舞。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
悲剧的演出,演员取代了祭司,叙述的故事也逐渐从对酒神的赞美,扩展到古希腊其他神话题材。
(2)形式:
悲剧主要由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其中音乐部分有合唱、独唱,并由阿夫洛斯管和基塔拉琴伴奏。悲剧演出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曲、戏剧场面、退场四部分。
(3)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①埃斯库罗斯(Aeschylos ,约前525~前456)
武亚》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